农作物百科

芝麻

2023-04-18

简介

胡麻科胡麻属中栽培种之一,学名Sesamum indicum L., 一年生草本植物 (2n=26),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又称脂麻、油麻, 古称胡麻、巨胜、藤苰等。其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 可用于榨油和制作食品, 也可作香料、医药和化工原料。

起源与栽培史 由于芝麻种植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对其起源和传播途径的考证的见解不尽相同。

1932年V.M.希特勃兰德(Hiltebrandt)认为栽培种的发源地应接近该属的野生种所在地, 因而他倾向芝麻起源于非洲。1950年Н.И.瓦维洛夫、1960年L. E.华特(Watts)均发表见解, 曾主张芝麻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和中亚一带, 但不论中亚或是中东, 除史前时期就有栽培外, 未发现任何野生种, 所以这一假说未能被学术界确认。

1982年,A. C.齐文(Zeven)和A. M. J.德威脱(de Wet),把非洲视为芝麻的起源中心。理由是根据多方面的考证和研究, 认为非洲具有芝麻属所有的野生种并最先栽培芝麻, 应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从非洲北部传向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印度恒河流域, 逐步扩大至地中海沿岸、中近东、中国以至世界各地。

芝麻是古老的油料作物。据N. D.德赛(Desai)和S.N.高耶尔(Goyal)报道, 印度的芝麻栽培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前1750年,距今已有5 000年的历史。中国种植芝麻的记载最早见于《汜胜之书》 (公元前35~前7年), 书中所述胡麻, 即芝麻。宋代沈括(公元1031~1095) 的《梦溪笔谈》有“张骞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 故以胡麻别之”的说法。据考证,中国的芝麻最初可能是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引入,其栽培历史至少有2000余年。

生产概况和贸易 芝麻主要分布在40°N至40°S之间。在中国芝麻种植区可延伸到45°N的地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3年统计, 世界生产芝麻的国家有66个, 其中亚洲24个, 非洲22个, 美洲15个,欧洲5个。亚洲的芝麻面积占全世界的67%。非洲约占27%, 美洲约占5%, 而欧洲不到1%。芝麻种植面积的87%以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近半个世纪以来,芝麻种植业有一定发展。1934~1938年间全世界平均每年种植446万公顷,至1986年发展到717.9万公顷, 总产量从160万吨,增加到245.7万吨。印度栽培面积最大, 1986年收获面积218.7万公顷, 约占世界总面积的30%, 其次为苏丹、缅甸和中国, 面积分别为120、106.3和101.5万公顷,但单位面积产量却以中国为最高,总产710万吨, 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国。

芝麻在中国各省区都有种植, 主产区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游, 尤以河南、湖北和安徽省种植最多。据国家统计局1981~1983年的统计, 全国芝麻年平均种植面积85.7万公顷, 年总产40万吨。河南省平均每年种植芝麻31.3万公顷, 年总产11.2万吨, 占全国年产量的28%; 湖北省种植芝麻13.7万公顷, 产量为7.86万吨, 占19.65%; 安徽省种植芝麻12.9万公顷,年产量6.74万吨,占16.85%。近年来,湖北省芝麻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较快, 总产跃居全国首位。河北和辽宁两省芝麻种植面积发展迅速, 江西、陕西、山东等省的芝麻种植面积也有一定发展。

芝麻贸易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市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1984年报道: 1983年世界各国进口芝麻的总量达28.35万吨, 比1980年的24.25万吨增加16.9%, 比1976年的20.41万吨增加38.9%;发达的国家进口的数量占60%左右。中国在30年代中, 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其后一度下降,但进入80年代以来恢复迅速。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年鉴统计: 1980年中国芝麻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8%,1981年占8.9%,1982年占15.9%, 1983年出口量达到98022吨, 占世界各国出口总量的34.4%。

形态特征

根 为直根系, 主根长的能达1米,支根较多,比较集中分布于10厘米范围内, 属浅根性作物。迟熟高大的多枝型根系也较发达。芝麻的根系可分为细密型和粗疏型两类。细密型根系的主根和侧根较细, 入土较浅,细根稠密, 大多数芝麻品种的根属于这一类型。粗疏型根系的主根和侧根较粗, 入土较深, 侧根横向伸展幅度较广, 细根少而小(见图1)。

茎 秆直立, 呈方形,有浅纵沟。茎高一般100~150厘米, 高的达200厘米以上,低的只50~60厘米,有单秆型和分枝型。分枝型又分少枝型、多枝型。茎秆茸毛多少不等, 因品种而异, 有的很多, 有的近似光茎。茎秆和蒴果在接近成熟时有的仍呈青绿色, 有的转黄, 有的自主茎下段起逐渐转紫色。

叶 有叶柄和叶片, 无托叶。叶片长的可达20厘米以上, 有茸毛。叶片颜色、形状、大小和茸毛多少因品种而异。叶色多为深绿或浅绿色, 极少数品种成熟阶段渐转为紫色。叶片形状不一, 有卵圆、椭圆和披针形等。始花部位的叶形常表现不同品种的特征。叶片有不裂、浅裂、深裂和掌状。叶缘有全缘和锯齿状。叶片的形状和大小随生长发育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 以初花阶段叶片最大, 掌状叶一般在这一阶段出现, 自此向上, 逐渐变小, 至上部叶渐窄小, 直至成披针状。生长在高寒、干燥、少雨的地区叶片小,色泽深, 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叶片大, 多有裂叶。叶序有互生和对生。植物生长后期有时会发生叶序混乱现象。

图1 芝麻根系

花 着生于叶腋间, 有一叶一花, 一叶三花两种类型, 极少品种一叶多花。花由花梗、苞叶、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构成。花梗短, 基部是绿色苞叶,花萼五裂, 基部愈合。花冠有白、微紫、浅紫和紫等色。花冠5瓣相连呈管状唇形, 多为单唇,极少为双唇。雄蕊4枚,2长2短, 间有6枚。雌蕊柱头羽状2裂, 间有3裂,极少4裂(见图2)。花冠基部有蜜腺,开花前,花药呈覆瓦盖于柱头之上, 自花授粉, 天然异交率极低。

果实 蒴果。依蒴果心皮数形成2倍数的假室,假室隆起部称为棱。二、三、四个心皮的蒴果,形成四、六、八个假室, 有四、六、八个棱和多棱果(见图3)。棱与棱之间有纵沟。四棱蒴果含种子70粒左右,六、八棱蒴果含种子90~100粒, 多棱的大蒴果含种子200多粒。蒴果有长、中、短之分, 普通蒴果长约3厘米左右, 长而细瘦的蒴果达4~5厘米。蒴果根据成熟期是否开裂, 可分为裂蒴型和闭蒴型两种。

图 2 芝麻花

图 3 芝麻蒴果及其横断面

种子 由种皮、胚乳和胚构成。小而扁平, 一端稍尖, 粒形有卵圆、椭圆和长椭圆。六、八棱以上蒴果的种子稍长。千粒重一般为2.5~3.5克, 在云南和海南省有千粒重仅1克的小粒品种。种皮有净白、黄、褐、黑等色,各色内深浅不一,各色间有过渡颜色, 还有极少数带紫、红、绿等色。一般是色浅、皮薄、带光泽的含油量多较高; 色深、皮厚而粗糙的含油量较低。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芝麻是喜温作物,对温度、水分、光照反应较敏感, 对土壤要求不很严格。

温度 种子15℃即可萌发, 发芽最适温度为24~32℃, 高于40℃或低于12℃, 发芽受到影响, 全生育期昼夜平均温度20~24℃最为适宜。不耐骤寒, 开花期气温下降到15℃时, 生长停滞。全生育期需要活动积温为2500℃。

水分 芝麻具有一定耐旱性, 但因根系在土层内分布浅, 叶片大而薄嫩。当土壤含水量超过土壤最大持水量的90%时, 出现萎蔫。生长到7~8对真叶后,根系发育扩展, 增强了对水分的吸收利用能力, 与其他作物比较, 芝麻虽然较耐土壤干旱, 但对大气干旱的抵抗能力弱。当大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出现长而不实现象。最大弱点是不耐渍(见芝麻渍害)。

光照 芝麻是短日照作物。加长光照时数, 生育期延长; 连续光照, 不能正常开花结蒴。对光照条件敏感程度因品种而异。对光照表现不很敏感的品种,适应范围较广。

用途 芝麻种子中的脂肪含量在55%左右, 蛋白质含量约25%, 所含氨基酸达17种之多, 人体必需的蛋氨酸、谷氨酸等7种氨基酸的含量比较丰富。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被视为高能食物。芝麻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味香可口,除主要用于榨油外,还可制作食品,如芝麻粉、芝麻酱、芝麻糊、芝麻糖、芝麻盐等。世界不同地区食用芝麻的方式有明显的区别。大多数亚洲国家, 主要用作食用油,也有少量作食品:欧美国家, 主要用于面包、糕点和糖果制作业, 很少用于榨油; 非洲人喜欢直接食用芝麻籽粒, 或在烧汤时加芝麻当香料; 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主要用途是制作一种叫“哈拉瓦”(Halva)的甜食。

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种植芝麻历史悠久的国家,芝麻还是一种传统药物。中国最早的药物词典《神农本草经》就已提到“胡麻, 味甘主伤中虚羸 (Lei雷),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 久服轻身不老。”在印度和日本也把芝麻用作草药或保健食品。芝麻除供食用外, 还可做香料, 制药和化学工业的原料。

经榨油后的芝麻饼营养十分丰富, 其蛋白质含量可达35~40%, 蛋白中蛋氨酸含量特别高, 而且没有胰蛋白抑制剂因而易于消化吸收。由于芝麻饼富有蛋白质和钙、磷、钾等矿物质及尼克酸维生素,所以是一种优质饲料。

英文

se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