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油籽在收获后至加工成油品前经干燥, 清理, 入仓,控制水分,温度变化, 防止虫害、霉变及哈变技术管理过程。
贮藏原理 油料籽粒含有大量脂肪(见表), 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 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组成,其化学性活泼, 易起加成、氧化和聚合等反应, 与贮藏关系十分密切。在外界水、温影响和空气中存放,极易发生双键移位, 促使油籽脂肪的自动氧化变质, 出现高的过氧化值和羰基值,使贮藏的油料减少出油率,榨出油带有哈喇味。水分是影响油籽贮藏的主要因素。脂肪是一种疏水物质, 油籽的水分都集中在非油的亲水胶体部分,使油籽的含水量即使在较低的情况下,其亲水胶体部分水分含量就会很高, 影响油籽在贮藏中的稳定性。油籽的临界水分, 以亲水胶体部分含水量作为计算基础, 一般以亲水胶体部分含水量15%作为临界水分(见表)。
几种油籽临界水分的理论值
种 类 | 脂肪含量(%) | 临界水分(%) |
大 豆 棉 籽 油 菜 籽 花 生 仁 芝 麻 |
18 20 40 45 50 |
12.3 12 9 8.3 7.5 |
油籽收获后未经干燥, 或含有较高水分时, 容易发热霉变。例如油菜籽水分在13%以上, 一夜间温度能升高10℃, 全部霉变, 发热, 酸价增高, 出油率降低, 油的质量变劣, 炼耗增大。
清理和干燥 收获后的油籽应及时清理与干燥,使杂质降低至1.5%以下, 水分降至临界水分以下,以保证入库质量, 提高贮藏稳定性。干燥方法因油籽收性而异, 可采用温和的日光干燥, 如大豆的最高日晒温达44~46℃不致降低含油量; 油菜籽可在日光下曝晒。但在油菜籽收获期间遇到阴雨天气, 水分在20%以上, 如不及时处理, 将会发生霉烂, 必须借助烘干机械及时进行处理,使其水分降至9%以下。籽粒出机温度可控制在45~50℃。
贮藏技术 油籽入库前要清扫仓库并消毒, 防止有些油籽因颗粒太小而嵌入仓壁,漏到地坪裂缝中,当回潮时即发芽。因此必须以防潮层与护饰层铺垫仓库。贮藏方法有: ①干燥低温密闭贮藏。低水分的油籽在春暖以前趁冷密闭, 或经冬季冷冻入库的油籽利用麻袋等压盖, 密闭贮藏。②通风贮藏。新收获的油籽,生理活动比较旺盛, 堆内湿热容易积聚, 同时气温下降时容易产生结露或使局部水分增加, 所以应及时加强通风, 散发湿热。可在房仓内加设通风地槽, 在筒仓内加设径向通风中心风管进行通风。在冬季进行通风降湿后转入密闭贮藏。③气调贮存。有专用的气密库或塑料薄膜的软结构气密设施。在密封条件下, 充入N2或CO2气体进行气调贮藏。这种贮藏技术可防止虫害、微生物及油籽氧化变质。
油籽贮存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采用上述几种技术,但各有其特点: ①大豆。其籽粒富含蛋白质亲水胶体,贮藏中易吸湿变质。经夏季高温影响, 易变色、走油,发芽率、出油率降低。宜采用12.5~12%水分的籽粒在干燥、密闭、低温条件下贮藏。②油菜籽。其颗粒细圆, 水分超过10%, 极易发芽、发热、霉变, 宜采用分级低堆贮存。③花生。花生果堆孔隙度大, 可冬季干燥后通风降温贮存; 也可以花生仁形式作包装气调(充CO2或N2)短期贮藏。④芝麻。其籽粒细小,杂质多, 易积热发霉, 感染蛾类害虫, 宜密闭贮藏。⑤棉籽。籽粒饱满, 外壳坚硬, 有毛绒, 可采用露天堆垛, 拍实贮存, 此法可自然干燥, 防雨水渗入, 常年水分、湿度变化稳定, 颇耐贮存。
英文
oil seed st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