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牛亚科水牛属的总称。适宜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田劳役的特有牛种,是稻作区主要耕畜。水牛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牛亚科(Bovinae),水牛属(Bulalus)。
来源 水牛种有亚洲野水牛和非洲野水牛之分(两者不能杂交生育)。亚洲野水牛属沼泽型,印度野水牛属河流(江河)型。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起源于亚洲原水牛。沼泽型水牛体型大小不同,但它们的外貌特征相同,生产性能相似,生物学特性也相同,染色体数均为2n=48,属典型的亚洲家水牛沼泽型品种。亚洲次大陆水牛属于河流型。河流型品种染色体数为2n=50,其外貌、生产性能和生物学特性与沼泽型有明显的区别。如摩拉水牛、尼里一拉菲水牛、萨蒂水牛等,现已育成乳肉兼用型或乳用型水牛。非洲野水牛称为非洲水牛,黑色,外貌形态与亚洲水牛基本相似,但在解剖学和遗传学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亚洲水牛无论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都不能生育。因性情暴烈,尚未做过系统驯化的尝试,至今仍处于野生状态。
印度次大陆有种野水牛称印度野水牛,这种野水牛与中国家养水牛的毛色、角形等特征极其相似, 故不少中外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即起源于印度野水牛(Bubalus arne)。许多人亦认为 “水牛是从印度次大陆传布遍及全世界的”, 这是一种推论。近年来,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多处发现家水牛驯化的遗迹。证明中国家水牛系由中国驯化而成, 由印度引进之说尚无佐证。
生物学特性 水牛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皮肤较厚,公牛颈侧皮肤最厚,达23毫米,跖前部最薄,仅4毫米。母水牛腹部最厚,达13.3毫米,面部最薄,仅3毫米。黄牛胸壁皮肤最厚,也仅有4.2毫米。一般皮肤厚度平均值水牛为黄牛的2.9倍。水牛真皮的乳头层和网状层分界不如黄牛明显,乳头多而高大,而黄牛真皮乳头小而稀疏,有的部位完全没有。水牛皮肤毛囊数少,公水牛掌后部最多,为267根,腹股沟等部位只有89根;母水牛颈侧最多,为264根,腰部最少为88根。一般只相当于黄牛的6%。皮肤汗腺很不发达,公水牛掌后部最多,每平方厘米196个,腹底最少,为33. 3个; 母水牛汗腺在腹股区最多, 每平方厘米330个,一般仅为黄牛的6%左右。水牛皮脂腺分布在网状层,而黄牛分布在乳头层。水牛肠管的总长度达42. 33米,是体长的27. 7倍,而黄牛仅为22.3倍。大小肠比例水牛为1:2.4,黄牛为1:2. 9,说明水牛的大肠比较发达,肠管长,分泌的消化酶相应增多,对粗纤维起消化作用的微生物也多, 故水牛对粗纤维类饲料的消化率高达79. 8%,而黄牛为64.2%。水牛腮腺比较发达,重160克,占体重的0.037%,而黄牛为66克,占体重的0. 025%。腮腺发达与体温调节有关。水牛汗腺少, 高温时爱在水中躺卧, 尤其使役之后体温上升到39.8℃,脉搏54次,呼吸42次,比不使役时的37.9℃、49次和16次增加,需卧水150分钟可能恢复正常。夏季午间水牛都爱卧水。在炎热无卧水时水牛可能停止反刍, 到夜间才恢复反刍。
英文
water buff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