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百科

小麦白粉病

2023-04-15

简介

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主要为害小麦叶部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麦区均有分布,以美国和西欧严重。中国过去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70年代后期全国有20个省、市发生,贵州、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1981年大流行,1982~198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害麦田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以上,有的超过40%。

小麦受侵后,病菌吸收养分,呼吸作用增高,蒸腾作用加强,光合作用效能显著下降,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发病早,植株生长影响重,根部吸收能力降低,分蘖数、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产量大大降低,甚至绝收。

发病后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霉层厚达2毫米左右(见彩图)。霉层中的菌丝初期为薄丝网状,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由灰褐色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病菌形成闭囊壳,由于菌丝体的为害,叶片变黄褐色枯死,引起早衰有时并发颖枯病。

病因 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 Speer)引起,属子囊菌,白粉菌目。中国司权民等于1984~1986年用5个鉴别寄主鉴定19个省、市的470个菌株共鉴定出9群43个生理小种。

病菌体表寄生,菌丝体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取寄主养料,在与菌丝垂直的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梗的顶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5~30×8~10(微米),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天。病株后期霉层中埋生黑褐色小点即病菌闭囊壳,球形黑色,直径135~280(微米),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内有子囊9~30个,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单核、无色,大小为20~23×10~13(微米)。

小麦白粉菌对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5%~100%下均可萌发,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反而降低。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在0.5~30℃温度内均可萌发,而以10~20℃为最适。闭囊壳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27℃,以10~20℃为最适。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闭囊壳的存活时间越短,浸在水中更短,光线无明显影响。闭囊壳在润湿条件下释放子囊孢子明显减少,雨天停止释放。子囊孢子萌发的温湿度条件与分生孢子相似,侵入寄主以10~20℃为最适,在适温下24小时即可完成侵入,5℃以下则需2天以上。

小麦播种密度高及氮肥施用过多,发病较重;氮、磷肥配合使用可减轻发病;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在严重干旱时,由于麦株抵抗力减弱,有时发病也较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遇感病寄主及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萌发,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的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随后自菌丝丛中心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

病菌以两种方式越夏: ①以分生孢子在夏季低温地区(旬平均24℃以下)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②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前者以小麦秋苗发病较早较重,如越夏菌源较大,而冬小麦播种较早和播后温、湿度条件适宜,则秋苗发病重。秋苗发病后,病菌一般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于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存活率受冬季温、湿度的影响,如气候温暖、雨量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山区的越冬量一般比平原地区高。越冬病菌先在植株基部叶片水平扩展,其后依次向植株中、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引起穗部发病,发病部位的高低和严重度是衡量病情轻重的主要标志。

小麦白粉病在春季的发生和流行,以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为重,其菌源主要来自当地的越冬菌源。秋苗发病较少的地区,除当地菌源外还来自相邻发病早的地区飞散的分生孢子,因发病较晚,不易造成流行,概言之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当地的越冬菌。

温度影响春季发病,主要影响始病期的早晚,潜育期的长短和病害终止期的早迟。春季气温偏高始病期提前,潜育期缩短,加速病情发展,如发病后期高温(28℃)来得早,病害停止发展,则病情减轻。雨量和病害流行的关系较复杂,中国南方麦区,发病关键时期,雨水过多,特别是连续阴雨,不利于发病;在北方麦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春季降雨较多而又分布均匀,在春季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发病较重,反之则轻。

病害控制 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着重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减少菌源,栽培防病和应用药剂的综合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常发生变化,地区间差异显著,且应注意兼抗其他重要病害,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使用。贵州选育的肯贵阿1号和白兔3号等对白粉病具有单抗或多抗特点,可推广或用作抗病育种的抗源;河南育成的郑州831、豫保15和花培28等高抗白粉病品种可供引用。②秋季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残体和自生麦苗,减少初侵染菌源。③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施肥时注意氮、磷、钾配合,低湿地要开沟排水,干旱地要适时浇灌。④药剂防治。成株发病期喷施粉锈宁,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并兼治锈病。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用粉锈宁拌种,以控制苗期发病。

英文

wheat powdery mild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