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百科

棉花生理性病害

2023-04-15

简介

由不适宜的生态环境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

分布和为害 棉花正常生长发育须有相适应的生态条件,否则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生理失调而显症,通称“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是世界性病害,由于年际间的气候变化及田间管理水平的差异,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及为害损失也存在差异。中国部分省(市)调查记载,局部地区生理性病害曾成为一种毁灭性病害,1987年江苏徐州市发生面积占植棉面积的40.5%,盐城市重发病区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产量损失30%。常发生的生理性病害有两大类,棉花红(黄)叶枯病和棉花缺素症。

棉花红(黄)叶枯病,俗称红叶茎枯病,或棉花凋枯病。1938年《台湾农作物病虫害防除要览》认为红叶枯病是一种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瘠薄土壤或雨水过多,或久旱暴雨。近年的研究,认为引起病害发生的因素,与土壤、营养、气候及耕作条件密切相关,尤其与钾肥关系密切。一般年份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年份达90%,造成个别田块绝产。主要症状表现在叶片上,病叶自上而下,从外向内发展,叶缘开始现黄褐色,叶肉褪色,叶脉保持绿色,后叶色从黄转为紫红色,叶片增厚,时有皱缩,失水脆破; 叶柄失水干缩,萎蔫下垂,后凋落。剖视茎秆维管束不变色,有别于黄、枯萎病的典型症状。棉田内病株零星发生,也有成片发生。

病因 棉花缺素症。棉株正常生长,养分消耗较大,需要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硼、锰、铜、锌等,其中碳、氢、氧为棉株生长主要成分,可从空气和水中获取,其它元素则靠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通常这些元素是棉株不可缺少的营养,且不能相互替代,缺少时出现棉花缺素症。氮含量占蛋白质的16%~18%,蛋白质又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组成叶绿素、维生素及核酸不可缺少的成分。严重缺氮,叶片失绿变黄、后变红色,再变棕色而干枯。磷元素是原生质和细胞核的组成部分,磷脂是原生质膜的基本成分,在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磷的化合物状态存在于酶和维生素成分中。磷对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分解及其在体内运转具有重要作用。磷元素缺少,棉株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叶色暗绿、落叶早、根系发育不良,开花结铃受阻、吐絮受阻,产量低,品质差。钾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植株体内,尤其是在幼嫩、富有原生质的生活细胞和组织中。钾能促进输导组织及机械组织正常发育,使茎秆坚韧,抗倒伏,提高持水能力,抵御逆境。土壤缺钾、棉株基部叶片颜色褪绿变黄,由下而上,离叶脉较远的叶肉最先出现缺钾,似“西瓜皮症状”,严重时叶片脱落,茎秆软而易倒伏,棉铃瘦小,吐絮不畅,纤维品质变劣。植株缺镁,叶片失绿,叶脉呈现各种颜色的斑点,棉株发育迟缓。棉株缺硼,生长缓慢,生长点易死,生殖器官生长受阻,“蕾而不花,花而不铃”,子叶肥厚,叶柄较长,叶片萎蔫下垂,现蕾少,后期叶柄粗短,并在叶柄上有绿色环节。另外,缺少锰、铁、钙、硫、铜、锌等元素,叶片多数失绿变黄或变白、节间缩短,生长缓慢,严重时叶片变小而叶缘上翻,后叶片凋萎。

发病规律 生理性病害主要是不利的生态环境所致,尤其与土壤内的综合营养和水肥供给直接相关,一般情况,干旱或久旱遇大雨,或暴雨过后,棉株正常生长受阻,或土壤内营养物质流失,不能满足棉株生长所需,极易引起“生理性病害”。据调查砂土比粘土发病早而重,与砂土不能保持养分有关。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麦茬棉比豆茬棉发病重,均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关。在沙质土壤里单施氮肥而缺少钾肥,棉株后期易得“缺钾症”。

病害控制 针对生理性病害形成的病因,加强田间管理,理沟清墒,久雨能排,久旱能灌,保持土壤内适宜水量,促进根系正常发育。经常发生生理性病害的田块内,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 棉花后期增施磷、钾肥或根外施肥,出现黄叶茎枯病时,可喷施2%尿素溶液,以缓和病症发生。在棉花黄、枯萎病发生田内,除种植抗病品种外,需增加上列栽培措施,否则会加剧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英文

cotton physiological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