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百科

农村能源区划

2023-04-15

简介

按农村能源资源分布和能源消费现状的分类划区。内容包括全面考察农村能源资源蕴藏量的可利用程度和农村能源消费状况,研究分析影响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的自然、农业、经济等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划分各类区域;阐明不同地区的能源构成、供需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方向、途径、重点等战略措施。其作用在于探明农村能源的资源分布和能源消费规律,根据其地域性特征,在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合理的开发、利用措施,为制定农村能源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区划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条件区划、专题(或单项)区划和综合区划三种。在图形上又有按地域条件分类划区、不一定连片的类型区划与把同类地区连成一片的区域区划两种。条件区划是由各种农村能源资源及影响其开发利用的客观条件分布图,按其影响作用大小分等级加以组合而成。它一般是类型性的,用于表明情况,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材料。专题区划是针对某项能源建设或某个能源问题,如薪柴、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以及农村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等,根据有关的条件区划而制订,基本上是类型性的,可表明情况、提出发展措施,直接用于指导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编制规划。综合区划是在条件区划和专题区划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全面地反映各种农村能源的资源分布、消费水平、供需状况以及发展方向、重点和措施,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为便于实施,分区不宜过于分散,一般采用区域区划,但也可以带有部分类型区域。综合区划因范围大小不同,又可分为全国的、地区的和省级的等几种。

区划不同于规划,区划是如实地反映客观现状并表明比较肯定的发展方向,虽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也作一些宏观预测,使区划更接近于规划,但不等于规划。规划的制定还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确定发展的数量和速度。

区划编制原则 中国的农村能源区划是根据以下原则编制的:①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农村能源资源分布的地带性及能源消费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分类划分区域。②从本国农村能源的现状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并考虑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可能,表明比较肯定的发展方向。③能源区划主要反映资源分布的自然规律,应不受行政区界的限制,但为了统计资料及应用区划的方便,可以县或乡为基础单元,保持其行政区界的完整。④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以便于各种能源的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

区划内容与编制方法 按编制程序分述如下。

资源调查及其利用评价 调查研究各种农村能源资源的性质和特征、资源量和地域分布规律、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开发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前景。从能源利用的观点出发,衡量资源量的多少在于评价蕴藏量的可开发程度,如水电的可装机容量和年利用小时数、煤炭的可采储量和回采率、太阳能的年辐射总量、风能密度和有效风期、地热的热流量等。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的,其资源量只能以年产量计,估算其可增长幅度。能源的利用价值则在于能源的品位高低和利用效率的大小。衡量资源量有两种方法: 一是按能源丰度,即每一农村人口占有的能源量; 二是按能源密度,即农村每单位面积土地可提供的能源量。前者更能表明农民的用能水平,因此就要统计每个区划单元(县或乡)的人均占有能源量,并按其热值换算为标准煤当量,作为区划的基础数据。

能源消费和供需状况分析 能源消费现状的分析可根据调查结果编制能流图,表明各种能源开发、输送、转换、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以清楚地表明每种能源的消费量及其占总消费量的百分比(即能源消费结构)、每个过程的能耗和转换效率、最终能耗和综合效率,从而得出农村用能的水平和节能的潜力。为了查明农村能源的供需状况,还需要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各种能源的供应量和需要量的比值,即能源消费的满足度,用以衡量各种能源及总能量的丰缺程度。

条件因素的分析和分区标志的选择 研究分析有关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条件,取其影响较大者作为分区标志。根据按区划单元收集整理的资料,将各项有关条件分类、分级,编制出统计表和条件类型图。各种能源的资源量是区划的基本条件,能源的供需状况是区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还要分析其他影响因素,如常温发酵沼气化的发展要受到气温的限制、薪柴的采樵和煤炭的供应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能源的建设能力与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关等等,从而选定分区标志。

区划等级系统的确定和区域划分 影响区划的因素很多,十分复杂,特别是综合区划包括有多种多样的农村能源资源,必须科学地加以综合分析,才能清楚地表示地域特征。因此区划的编制需要从大同到小异、从共性到特性地分类分级,使层次清楚、系统分明。农村能源综合区划既要反映能源资源量的地域分异,又要反映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和发展重点,可采用比较简单的等级系统,分为两级: 一级区反映农村能源的丰度,以农村能够开发利用的能源年总量为分区标志,采用总能量法,把每个区划单元的主要农村能源资源量用统一计量单位相加,按人均占有量的多少划分出几类一级区; 二级区反映农村能源的发展重点和能源结构,采用主导因素法,按各种能源资源量的多少、开发条件的难易、利用效果的差异,进行综合评定,以最优者作为划区的主导标志,其余依次列为辅助标志,在一级区之下划分出多种能源组合的二级区。因此在确定区划等级系统时,需要选定划区的主要标志和定量指标,鉴于多种农村能源资源中,近期可能大量开发利用的主要是薪柴、沼气(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小煤矿和小水电,所以应着重计算出这几种能源资源的年开发量,作为一级区的分区指标,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近期还不能大量开发利用,只能作为辅助能源表现在二级区中。区域确定之后,应编制出农村能源综合区划等级系统表和综合区划图。此外,为了能在区划中反映农村能源供需状况,也有选用能源消费满足度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能源资源量作为分区指标,采取聚类分析法,进行多标志的农村能源区划。

分区论述和综合论述 主要内容在于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推广节能技术,合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总结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论证能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果; 加强能源管理和制定有关政策的意见。发展农村能源的实质问题是增加有效能的用量,其措施为: 在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农村的各种能源资源; 合理调整用能结构,增加高品位能源的比重;加强节能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较少的能源物质满足较多的能量需要。

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等级系统表

一级区 Ⅰ—能源丰富区 Ⅱ—能源一般区 Ⅲ—能源欠缺区
二级区 ⅠB—D
ⅠB—F—E
ⅠD—B—C
ⅠD—B
ⅠD—B—C—G
ⅠD—B—A—C—G
ⅠD—C—B—E
ⅠC—B—E
ⅡB—F
ⅡB—C—A
ⅡD—A—B—C—G
ⅡA—D—B
ⅡA—D—C—B
ⅡA—D—F—G
ⅡD—B—E
ⅡD—B—C—E—F
ⅡD—A—B
ⅢB—F—E
ⅢB—C—E
ⅢA—B—C
ⅢA—F
ⅢC—B
ⅢD—B—F—E
ⅢA—D—B—G
ⅢA—D—C
ⅢB—E—C
ⅢB—E—F

注: A—沼气; B—薪柴; C—小煤矿; D—小水电; E—太阳能; F—风能; G—地热

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 1980~1983年在全面调查农村能源资源分布和消费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单项能源区划编制而成。此项区划反映了社会经济因素对能源资源量的影响关系,采用“能源丰度”(即人均占有能源量)为分区标志,以全国(未计台湾)227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调查统计其主要农村能源可开发量和人均占有量,根据基期1979年农村人均用能水平406千克标准煤,取400和800千克标准煤/人为划区界限指标并参照人口密度和资源可利用程度,采用总能量法将全国分成三类一级区:Ⅰ—800千克标准煤/人以上为能源丰富区,Ⅱ—800~400千克标准煤/人为能源一般区,Ⅲ—400千克标准煤/人以下为能源欠缺区,从而反映了能源丰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差异。二级区采用主导因素法,在一级区之下再划分为27个优势能源与辅助能源的组合类型,绘制出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图与等级系统表(见表),提出了综合区划和分区论述报告。

英文

rural energy z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