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百科

甘蔗宿根矮化病

2023-04-15

简介

由细菌引起的甘蔗的一种系统侵染性病害。194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首次发现。1949年确定是一种侵染性病害称为宿根矮化病。

分布和为害 约有47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此病的发生,包括中国的广东、海南和广西。据毛里求斯报道,感病甘蔗在潮湿的土壤里产量损失为39%,在干旱条件下为65%,高度感病品种损失高达100%。台湾1965年报道新植感病蔗的产量损失为7.1%,第一年宿根蔗上升为12.8%,第二年再增至16.1%。

病蔗外部表现矮化、分蘖减少、茎细和节间缩短。带病蔗种发芽慢或不齐,出苗后生长缓慢,在同一蔗丛中蔗茎长短不一。病蔗的宿根萌芽亦很慢,在旱天可延迟数周或数月。在干旱炎热天气,较易表现萎垂、叶尖和叶缘枯死等受旱症状。病茎内部的早期症状是幼苗梢头部生长点下约1厘米处的节部组织常现橙红色。变色的深浅因品种而异,但抗、耐病品种通常无此症状。后期在成熟的蔗茎节部,部分维管束变橙红、淡红、红或红褐色,以茎基第3~8节上最为明显。变色部位仅限从叶鞘着生处至腊粉带的一段节部。横切节部可见红色的圆点、逗点或短条状。红色的深浅因株龄和品种的种类而异。红点的多少则与品种的感病性和病程的轻重有关,也有个别品种如N:CO.376虽感病,却往往不表现内部症状。

病因 病原物长期被误为病毒,直到1981年才确证是细菌,命名为木质部棒形杆菌木质部亚种(Clavibacter xyli subsp. xyli Davis,Gillasple,Vidaver et Harris)。菌体细长、棍棒状,常弯曲,偶有分枝。在电镜下可见菌体边缘有一层光滑的细胞壁,菌体中有1至多个间体,常有隔膜。菌体大小0.12~0.5×1.0~10(微米)。中国大陆报道的为0.13~0.2×1.15~2.3(微米),台湾报道的为0.2~0.3×1.2~4(微米)。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菌体呈扭曲状,并作布朗运动。

病菌遍布在成熟蔗株内,以茎基部的第3到8节最多,其次为节间,再次为叶片和叶鞘。病蔗汁中的细菌在SC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产生大量小菌落,用以接种N:CO.64-336品种的幼苗,3个月后出现症状。自然寄主植物有玉米、高粱和甜苏丹草、无芒虎尾草以及臂形草属的Bracliaria mutica和B.miliifomis等。甘蔗品种间抗病性不同,但尚未发现高度抗病或免疫品种。品种的感病性与蔗株中细菌数量呈正相关。抗病品种有N53/805、S17、N52/219和J59/3; 感病品种有台糖134、粤糖57/427、粤糖71/210、CO.997和桂糖11号。干旱或养分缺乏的蔗田,甘蔗发病重,灌溉条件好的田发病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带病蔗种是主要初侵染源,沾染病株汁液的砍蔗刀是传病的主要媒介。

病害控制 选用无病蔗种或进行蔗种热处理,能有效地控制发病。蔗田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搞好排灌,加强灌水等是减轻病害的重要措施。

英文

sugarcane ratoon stu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