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百科

大豆线虫病

2023-04-15

简介

由线虫寄生大豆根部引起的病害,包括胞囊线虫病及根结线虫病两大类。

分布和为害 胞囊线虫病广泛分布世界大豆产区,是美国、中国、日本威胁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中国东北盐碱干旱地带胞囊线虫病常年引起减产30%以上,约有20万公顷因病每公顷减产750千克以上。黄淮豆区也发生为害。根结线虫病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国华南、华东、华北均有发生。

被害豆株叶褪绿黄化、矮小瘦弱,与其他根部病害及缺氮引起的地上部症状相似。胞囊线虫为害的病株根系不发达,须根上附有白色小颗粒,为线虫的胞囊。后期胞囊变褐色,脱落土中。重病株后期枯死,根部常因腐生菌为害而腐烂。根结线虫为害的豆株根部肿大形成大小不同的瘤状根结,数个根结合并呈粗大棒状。根结上部形成短支根及许多密集的须根。后期根常腐烂。

病因 胞囊线虫病的病原物为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属垫刃目。生活史包括卵、幼虫及成虫。卵长圆形,形成于雌虫体内。雌虫死后体壁增厚成为胞囊。胞囊柠檬形,白色,后变褐色,抗逆性强,可抗高温、严寒、干旱和腐烂。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始破卵壳而出,进入土中。幼虫线形,4龄幼虫始可辨雌雄。雄虫仍为线形,雌虫腹部膨大如囊状。呈梨形,含200~500粒卵。

胞囊线虫寄主范围广,能侵染1100多种植物,大多数为杂草或豆区不常见的植物。栽培作物中重要的寄主有大豆、小豆、饭豆、赤小豆、某些菜豆品种和秣食豆等。在绿豆、豇豆、豌豆、蚕豆、苜蓿、三叶草、柽麻和某些菜豆品种上可侵入但不能正常发育成熟。胞囊线虫寄生专化性强,根据线虫对不同大豆品种的致病力可划分出生理小种。现已发现7个小种。美国以3号小种为主,其次为4号。日本以3号和4号小种分布最广。中国东北北部为3号小种,东北南部兼有1号及3号小种。黄淮流域为4号及5号小种,也发现7号小种。

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物为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的许多种。属垫刃目。主要种有:花生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瓜哇根结线虫等。

根结线虫的生活史与胞囊线虫相似,包括卵、幼虫及成虫。形态也相近,但不形成胞囊。南方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几乎包括各种作物。中国在绿豆、菜豆、豇豆、赤小豆、西瓜、黄瓜、南瓜、甜菜、番茄、茄子、辣椒、胡萝卜、萝卜、芹菜、葡萄、泡桐、小麦等22种作物上发现南方根结线虫。而花生根结线虫仅在荨麻、芝麻、西瓜、杨树、凤仙花等5种植物上发现。根结线虫也分化为生理小种。中国有花生根结线虫2号小种,南方根结线虫1号小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胞囊内的卵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混杂在种子中的胞囊和带胞囊的土块可成为初侵染源和远距离传播。线虫在土中自身能移动的距离一年仅有33~66厘米。线虫在田间蔓延主要借农事操作和水流传播。东北一年发生3~4代,江苏可发生4~5代。通气良好的砂壤土和干旱瘠薄的土壤适于线虫生长发育,致使大豆受害严重。土中线虫95%在表层20厘米内的土壤中。大豆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平均每年胞囊数下降15%~25%,大豆连作则增加1.5~2.5倍。土温10℃以下线虫停止发育,17~28℃为发育适温,31℃以上线虫开始衰退,35℃以上完全停止发育。中国栽培品种中绝大多数属感病品种,只发现少数高抗或耐病品种。品种资源中高抗或免疫材料都是小粒黑豆,百粒重10克左右,生育期长,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只能作杂交育种的抗源。美国、日本育成的抗胞囊线虫品种,自60年代开始已在生产上推广,对控制病害起主要作用。

根结线虫病以土中的卵囊团、病残根结和其他寄主上的线虫为初侵染源。

病害控制 以合理轮作和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病情监测、因地制宜、重点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病害。①轮作: 黑土轻病区坚持三年以上的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盐碱土和砂土地带结合土壤胞囊密度测定,实行5~6年以上的轮作。轮作中加入一季抗病品种以减少轮作年限。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②选用抗病品种: 美国1967年推广抗1号小种的Pickett,1972年推广抗1号及3号小种的For-rest,1977年推广抗4号小种的Bedford等品种。但因线虫生理小种适应较快,使品种相继失去抗性。日本抗胞囊线虫的品种有东山93(抗1号、抗3号小种)、铃姬(抗1号、抗3号及抗5号小种)。中国吉林的白农2号、河南的跃进5号等为耐病品种。③药剂防治: 用呋喃丹、涕灭威、益守宝及甲基异硫磷等播期沟施处理土壤,防效较好。

英文

soybean nematode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