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百科

间作套种制

最近更新:2023-06-21

简介

在同一块土地上大体同期成行间隔播种或栽植两种作物的农作制称间作制;在同一块土地上一种作物生长期中行间补种或栽植另一种作物的农作制称套种制。中国大约在汉代已实行间作套种制。西汉《氾胜之书》首先总结了瓜、薤、小豆之间实行间作套种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间作套种的理论和技术有了初步发展。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间作套种的理论和技术的总结中,就提到了间作套种是“不失地力、田又调熟”的措施。认为桑间种植小豆和绿豆是比较合理的间作组合,能获得“二豆良美,润泽益桑”的效果。反之则认为豆地“夹种麻子”是不适宜的,因为这种间作方式会造成“扇地两损,而收并薄”的结果。从而提出了在间作套种中充分利用植物种间互利因素,尽量避免植物种间互抑因素的原则。这一时期,中国已有桑间种植芜菁、桑间种植禾谷、桑间种植二豆(小豆与绿豆)、麻子与芜菁间作套作、葱与胡荽间作套作等多种间作套种方式。宋元时期,间作套种续有发展。南宋农学家陈旉在总结桑苎间作经验时提出了“桑根植深,苎根植浅,并不相妨,而利倍差”的问题,从而为间作的合理组合确立了深根作物对浅根作物的原则。同时还提出了“粪苎益桑”这一经济规律利用问题。元代的农书还提出了桑间不宜种植蜀黍的问题,认为桑间种植蜀黍“如此丛杂,桑亦不茂”从而又为间作确立了高棵作物对矮棵作物的原则。明清时期,不仅间作套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使间套复种密切配合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发展了双季间作稻,以及稻豆间套种、麦豆间套种、麦棉套种、粮肥套种等多种间作套种方式;北方发展了粮豆间套种、粮菜间套种。在生育期较短的地方还有综合运用间套复方式,实现一年三收和两年收十三料的。

英文

inter cropping and interplant-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