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直纹稻弄蝶

2023-04-14

简介

一种结苞取食稻叶的害虫,又名稻弄蝶、一字纹稻弄蝶,俗名稻
苞虫。学名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鳞翅目,弄蝶科。主要分布于亚洲各稻区。中国除新疆、宁夏两区外,遍布全国各稻区。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茭白、竹等; 亦取食白茅、狗尾草、李氏禾、稗草、芦苇、蟋蟀草、雀稗等杂草。20世纪以来,长江流域以南各稻区常局部成灾,以新垦稻区、水旱混作稻区、山区、半山区以及滨湖稻区发生较多,山区盆地边缘稻区受害更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5~42毫米,黑褐色,略带金黄光泽。前翅正面黑褐色,有白斑7~8枚,排成半环状,其中中室斑2枚,形狭长,一上一下,雌蝶下斑常退化或缩成一小点; 中域斑3枚,分别位于第二、三、四翅室的近基部,顺次缩小; 翅顶斑3枚,分别位于第六、七、八翅室的近基部,形小,颇匀称,紧列成一直线。第八翅室斑变化大,缩小或退化。后翅正面有白斑4枚,排成一直线。卵半球形,直径0.9毫米左右,褐色。幼虫黄绿色,末龄幼虫体长27~28毫米,头淡棕黄色,头部正面中央有“”形褐纹,背线深绿,臀板褐色。蛹长22~25毫米,近
圆筒形,头平尾尖,淡黄色,腹部第五、六节腹面各有一倒“八”字形褐纹。前胸气门纺锤形,中部较膨大,体表常被白粉,外包白色薄茧。

为害水稻的稻弄蝶还有曲纹稻弄蝶、隐纹稻弄蝶。其主要区别在于,直纹稻弄蝶的后翅白斑排成一直线,曲纹稻弄蝶第一、三两斑和二、四两斑各排成锯齿状;而隐纹稻弄蝶后翅无白斑(见图)。有一种南亚稻弄蝶的后翅亦无白斑,但该种前翅臀室2枚黄斑的位置在中室上下斑中心引伸联线之外,而隐纹稻弄蝶前翅臀室的最大一枚黄斑正对中室上下斑中心引伸联线上。

生物学特征 中国长城以北地区年生2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3代,黄河以南长江以北4~5代,长江以南南岭以北5~6代,南岭以南6~8代。同一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发生代数亦不尽同。南方稻区以中小幼虫在背风向阳的田地、沟边、河边、低湿草地等处禾本科植物(李氏禾、茭白、小竹丛等)上结苞过冬,冬季气温达12℃以上仍能活动取食。第一代多在茭白等植物上,以后各代主要在水稻上为害。长江以北以2~3代在7、8月间,长江以南以4~5代在8、9月间,为害最重。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2.6℃,幼虫9.3℃,蛹为14.9℃。在15~16℃时,卵期为15~16天,21~26℃时5天;幼虫期在26~28℃时为18~20天,低于24℃或高于30℃时,则为21天以上;越冬幼虫可长达180余天。蛹期在17℃时为16天左右,24℃约为7天。成虫寿命2~19天,平均6~7天。(见有效积温法则)。

三种稻弄蝶翅斑的比较

(a)直纹稻弄蝶;(b)曲纹稻弄蝶;(c)隐纹稻弄蝶

成虫昼出夜伏,多在清晨羽化,晴天上午和傍晚前活动最盛,大风或盛夏中午烈日时,隐伏草丛中,夜间略有趋光性。嗜食植物花蜜。卵散产,以叶背近中脉处为多。叶色浓绿,生长旺盛的分蘖期稻田,着卵量多。幼虫孵出后,先咬食卵壳,然后爬至叶缘或叶尖 吐丝缀叶结苞取食。1、2龄幼虫在叶尖或叶缘结小苞,3龄以单叶纵卷或2叶折卷成苞,4龄则缀3~4片叶成苞,5龄多缀5~10片叶成大苞。幼虫居苞内取食,在清晨、傍晚或阴雨天,常爬出苞外,一虫可换苞5~7次,平均食害稻叶14~20片。幼虫在田水干涸时,多向稻丛下部老叶转移,接近表土。稻田灌水后.便转向稻丛中、上部。幼虫老熟后,多数缀叶结苞化蛹,少数下降到稻丛株间。

发生规律 冬春气温过低和大发生前一个月的雨量大、雨日多,往往是猖獗的重要因素。在南方稻区,冬春气温偏低的年份,发生较重,因低温对天敌的不利影响要比对本种幼虫更大。南方7~8月间,降雨量大、雨日多,特别是忽晴忽雨,刮东南风,白天下雨,极有利于此虫发生。温度超过32℃以上及相对湿度67%以下,多数死亡。广东、广西、湖南等单季稻区,过去以第三代发生严重,全面改种双季稻后,第二代为害早稻,第三代转移到杂草上生活,以第四、五代为害双季晚稻较重。稻田附近蜜源植物多,可诱集较多成虫飞至就近稻田产卵,受害程度加剧。凡山边、滨湖稻田与棉花、芝麻、瓜类等作物交叉种植的稻田,发生较严重。水稻分蘖期生长嫩绿,最能招引成虫产卵,呦虫存活率高,该类稻田常会遭到较大危害。新垦稻区和旱改水稻田,也易诱此虫产卵。多种寄生蜂、寄蝇、步甲、隐翅甲、瓢虫、胡蜂、蜻蜓、燕子等是稻弄蝶的重要天敌。

防治方法 在局部严重受害稻区,可以生长嫩绿、处于分蘖至孕穗期的稻田为重点,采用微生物或化学防治,杀螟杆菌和青虫菌(加湿润剂)可防治稻苞虫。杀螟硫磷、敌百虫、甲基对硫磷、杀螟丹等傍晚喷洒,敌百虫和杀螟丹拌土在晨露未干时撒施,均有良好效果。

英文

rice ski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