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直翅目

2023-04-14

简介

Orthoptera。包括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等。昆虫纲、有翅亚纲、渐变态类,包括
多种不同体型的昆虫,常见的种类如螽斯、蟋蟀、蝼蛄及蝗虫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地区的种类较多,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带的种类则较少。全世界已知种类,接近2万种,分属于64科,3 500属。中国已知28科,1 000余种。

形态 中型至大型昆虫,仅少数种类长度小于1厘米,而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1厘米左右。圆筒形,少数种类侧扁或扁平。头短,多数种类为下口式,但有些穴居种类为前口式。具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复眼较大,稍突出,少数种类较退化。单眼一般2~3个,有些种类(或无翅种类)缺单眼。长角亚目触角较长,丝状,远超过体长;短角亚目触角较短,多数为丝状,少数为剑状或锤状。前胸背板发达,背面隆起或呈马鞍状,并向后延伸覆盖在两侧的侧板上,中、后胸愈合。前翅狭长,革质,停息时覆盖在体背,称
覆翅;后翅膜质,臀域宽大,停息时呈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翅脉多较直。翅的变异较大,多数种类前、后翅均很发达,也有短翅或缺翅的,蚱总科的前翅退化成鳞片状,螽斯科和蟋蟀科的雄性前翅肘-臀脉域具有明显变异,形成发音器。3对足的发达程度不等,前、中足一般适于步行,但蝼蛄科的前足胫节扩宽,具有大齿,适于掘土;某些捕食性种类的前足腿节或胫节,或二者均着生有成列的长刺。多数种类后足特别发达,适于跳跃,故有跳跃昆虫之称,但蝼蛄总科和牛蝗总科的后足不明显粗壮,不擅跳跃。跗节在蝼斯总科为4节,在蝗总科和蟋蟀总科为3节,蚤蝼总科仅有1或2节。腹部一般11节,少者仅见8~9节。雌性产卵器发达,呈矛状(如蟋蟀),刀状(如螽斯),或瓣状(如蝗虫);雄性腹端一般第九节腹板膨大而成圆锥形突起,有一对尾须,一般不分节,较短;蟋蟀总科的尾须长而较软;有的雄性尾须形成抱器状(如螽斯总科)。雄性常具发音器,以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螽斯、蟋蟀及蝼蛄等),或以后足腿节内侧音齿与前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蝗虫)。能发音的种类常具听器,螽斯、蟋蟀及蝼蛄科等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有显露与狭缝形两种,蝗科的听器最发达,位于腹部第一节两侧,近月牙形(图1~5)。

习性 几乎所有种类为陆生,少数种类生活于地下或树上,一般在白天活动,而蟋蟀和蝼蛄等在夜间到地面上活动。多数种类植食、多食性,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如蝗类;少数种类肉食性,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动物,如螽斯科内的某些种类;另外,也有一些为杂食性,但无寄生性种类。直翅目昆虫雄性可发出多种鸣声,常被作鸣虫饲养。两性生殖,雌性产卵成小堆或集合成卵块,外覆保护性卵鞘,多数种类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蟋蟀、蝼蛄等),树蟋和螽斯的卵产于植物组织内。若虫(在蝗总科的幼期通称蝻) 一般5龄,第二龄后出现翅芽,后翅芽覆盖在前翅芽之上,到成虫期再反转过来,据此,可与短翅型成虫相区别。多数种类一年一代,也有一年两代的,而蝼蛄类完成一个世代需1~3年; 一般以卵越冬,少数种类可以成虫越冬。直翅目昆虫常有雌雄二型; 雄性体型较小,具长翅,雌性体型较粗大,具短翅,不能飞翔; 雄性能发出鸣声,雌性不能。

图 1 东亚飞蝗

1~11示腹节(仿E.O.Essig)

图2 螽总科(斑灶马)

(据程义存)

图3 螽斯总科(纺织娘)

(据程义存)

图4 蚱总科(陪蚱)

(据程义存)

图 5 蚤蝼总科(蚤蝼)

(据程义存)

经济意义 直翅目昆虫中有很多是农、林、牧业的重要害虫。如蝗总科的东亚飞蝗、意大利蝗和西伯利亚蝗。此外,黄脊竹蝗和青脊竹蝗等严重为害竹林。棉蝗和黄星蝗等可为害棉花、木麻黄、柚木及杉木等。蔗蝗为害甘蔗和水稻。稻蝗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还有体型较小,而分布广泛的负蝗对烟草、蔬菜、花生、甘蔗等都可产生为害。在螽斯总科有棉斑草螽为害棉花、甘薯等; 日本绿螽为害柑橘、茶、桑、杨及核桃等。在蟋蟀总科中常见的有华南大蟋蟀、油葫芦在种群密度大时可以成灾。在蝼蛄总科中常见的有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都为害小麦、玉米和多种经济作物。

演化与分类 直翅目昆虫各个不同类群的起源与系统进化,由于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尚无定论。多数学者的意见是将直翅目分为两个亚目,10个总科,即长角亚目,包括蟋螽总科、螽斯总科、驼螽总科、蟋蟀总科及蝼蛄总科(见蝼蛄)和短角亚目,包括牛蝗总科、蜢总科、蝗总科(见蝗虫)、蚱总科及蚤蝼总科等,至于总科以下的分科和分亚科,各家的意见更不一致,分歧颇多。1982年印象初将中国的蝗总科分为6科,即:癞蝗科、瘤锥蝗科、锥头蝗科、丝角蝗科、槌角蝗科与剑角蝗科。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