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茶树叶部的一类害虫, 俗称背袋虫、袋袋虫、避债虫。主要有茶蓑蛾( Claniaminuscula Butler)、大蓑蛾 (Clania variegataSnellen)、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桔白蓑蛾(Chalio-ides kondonis Mats)、褐蓑蛾(Mahasena colonaSonan)等, 均属鳞翅目蓑蛾科。
几种蓑蛾在中国各产茶省分布均较普遍,常聚集发生形成“为害中心”, 点片为害严重。幼虫蚕食叶片、幼芽甚至啃食树皮, 常致局部茶丛受害殆尽。除茶树外还为害多种林木。
茶蓑蛾
形态 雄成虫深褐色, 体长10~15毫米, 前翅沿外缘有两个透明斑。雌成虫蛆状, 乳白色, 长12~17毫米,头褐色, 无翅。幼虫成长时体长16~28毫米;头黄褐色, 两侧各有若干并列褐色斜纹; 胸部各节背板灰黄白色,具有两条褐色纵纹, 两侧有3个褐色斑。蛹赤褐色。护囊长20~40毫米, 囊外布满断截的细小枝梗, 平行排列整齐(图1)。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2代,福建一年发生3代。多以3~4龄幼虫越冬。次年气温升至10℃左右, 即活动为害。在两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下旬至次年6月上旬,其中以7、8月份及早春为害较大。除雄蛾外, 各虫态均有护囊护体。雌蛾无翅, 卵均产于原护囊内, 幼虫孵化自母囊涌出后即吐丝粘结许多碎叶末造囊护体。幼虫共6龄, 其取食为害随龄期的增长而加剧,同时囊外逐渐排满枝梗。在田间常形成“发生中心”, 点片为害严重。茶蓑蛾天敌种类较多, 有寄生蜂, 寄生绳和一些菌类, 如蓑蛾疣姬蜂, 大腿蜂等。
图1 茶蓑蛾
防治 人工摘除蓑囊, 清除“为害中心”。幼龄幼虫发生盛期喷施杀螟杆菌, 青虫菌每毫升含1亿孢子菌液, 80%敌敌畏、80%敌百虫、50%辛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松1 000倍液, 或除虫菊酯类农药6000~8000倍液, 并适当重喷。
大蓑蛾
形态 雄蛾体翅淡褐色, 前翅翅脉暗褐, 外缘有5个半透明斑, 胸部背面有5条暗褐色纵纹。雌蛾蛆状, 长25~27毫米, 头端部淡赤褐色, 胸、腹部淡黄白色。卵椭圆形, 淡黄白色。幼虫大多灰褐色。成长幼虫雌雄分化差异明显: 雌幼虫肥大, 体长25~40毫米, 头赤褐色, 胸部背板灰黄褐色,中线黄色, 侧方有两条赤褐色纵斑, 腹部乌褐色, 多横皱; 雄幼虫瘦小, 体长17~24毫米, 头黄褐色, 中央有一白色“人” 字纹, 胸部灰黄褐色, 背侧亦有两条赤褐色纵斑, 腹部黄褐色, 背面较暗。蛹赤褐色, 背面较暗。雄蛹为被蛹, 雌蛹似蛆蛹。成长幼虫护囊50~70毫米, 丝质坚实, 囊外贴附枝叶碎屑及枯叶片(图2)。
图2 大蓑蛾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 局部发生不完全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 次春4月底前后化蛹, 5月下旬成虫盛发。雄蛾夜晚活动, 有趋光性。雌雄交尾后, 每头雌蛾产卵量多达1 000余粒,幼虫食性杂, 初龄时可随风飘移, 常自一些乔木树上向附近茶园扩散为害。其天敌较多, 主要有寄生绳和灰喜鹊等啄食。
防治 见茶蓑蛾。
小蓑蛾
形态 雄蛾黑褐色,体长4毫米左右, 后翅底面银灰色, 有光泽。雌蛾蛆状, 体长6~8毫米, 头咖啡色, 体米白色。卵椭圆形米色。幼虫淡黄白色, 体长5.5~9.0毫米,中、后胸背板各分成4个黄褐色小块,腹部第8节背面有褐点两个, 第9节有4个。护囊近圆锥形, 长7~12毫米, 囊外贴满有茶叶细末叶片,内壁丝质灰白。
生活习性 在浙江、安徽一带一年发生两代, 福建与广东一年则可发生3代, 在杭州以3、4龄幼虫越冬,两代幼虫危害期分别为6月中旬、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下旬。每头雌蛾产卵100~200多粒。卵期6天左右。1、2龄幼虫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 2龄后穿食成许多空洞, 且常食嫩茎皮, 老熟幼虫多在茶丛中下部挂囊化蛹。
防治 见茶蓑蛾。
桔白蓑蛾 又名白囊蓑蛾、棉条蓑蛾。
形态 雄蛾淡褐色, 长8~11毫米,展翅18~20毫米, 翅透明, 后翅内角有淡白毛。雌蛾体长9~14毫米, 体黄白色, 蛆状, 无翅。卵椭圆、黄白色。幼虫成长时体长25~30毫米, 头褐色, 有黑色点纹, 胸部背板纵斑深褐色, 腹部黄白色, 各节背面都有满色点纹。护囊灰白色, 长圆锥形, 丝质紧密, 囊外无附着枝叶, 可长达30~40毫米。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 在江西等省以中、小幼虫越冬, 次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化蛹,6 月底至7月底羽化, 幼虫龄时只食叶肉,残留一层表皮,叶面形成半透明枯斑,长大后将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10月中、上旬即停食越冬。
防治 见茶蓑蛾。
褐蓑蛾
形态 雄蛾有翅, 棕褐色, 体长约15毫米, 翅展约25毫米, 翅面带金属光泽。雌蛾蛆状, 乳白色、无翅、体长15毫米。幼虫成长时体长18~25毫米, 头褐色, 散生暗色斑纹, 胸部背板淡黄色, 两侧各有两个不规则黑斑, 腹部黄褐色。护囊丝质疏松, 附有许多碎叶作鱼鳞状重叠排列, 护囊长达25~45毫米。
生活习性 除台湾外, 各地均每年发生1代, 以幼虫将护囊粘附在茶枝基部越冬, 次年2~3月开始活动, 集中为害。在湖南长沙,幼虫有两个取食高峰期,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中旬。雌蛾产卵囊内,幼虫孵化后, 爬出母囊, 分散在枝叶上, 随即作囊护体, 咀食表皮及叶肉, 每次蜕皮后将头壳粘附于护囊口外。
防治 见茶蓑蛾。
英文
bagw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