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香蕉象虫

2023-04-14

简介

幼虫蛀害香蕉茎部的象虫。又名香蕉象鼻虫。鞘翅目,象虫科。是世界上许多种植香蕉地区最为重要的害虫。主要有两种:香蕉双带象虫和香蕉球茎象虫。前者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和广西。为害率可达60~70%。幼虫蛀害中上部蕉茎,虫道纵横,叶片萎枯,影响抽穗结实,甚至整株枯死倒折。后者分布东南亚、拉丁美洲及中国台湾、福建(南部)、广东、海南和广西。幼虫蛀害下部根茎,影响植株生长和蕉果产量。象虫的成虫取食叶片和假茎,食量较小。寄主有香蕉、天宝蕉、西贡蕉、蕉麻(马尼拉麻)等芭蕉科植物。

香蕉双带象虫 学名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是为害较重的种类。成虫体长13~15毫米,红褐至黑红褐色。极少数“黑型”的个体全身黑色。头小,喙较细长略向下弯,触角膝状。前胸背板有两条黑色纵带。体表散列微小刻点。前胸背板两侧刻点密布,中部平坦光滑,仅沿中线两旁有断续整齐的一二行刻点。足的第三跗节扩展成扇形。卵乳白色,长椭圆形。幼虫乳白色,肥大,无足,头赤褐色。蛹乳白色,有长椭圆形的纤维茧。华南年生4、5代,世代重叠,全年可见各个虫态,冬季以幼虫为主,成虫次之,无明显越冬休眠现象。5、6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烈。成虫潜居于叶鞘顶部内侧或蕉茎外一、二层叶鞘下,每于阴天或夜间外出活动,能快速飞翔。成虫产卵时在叶鞘外表先咬一小孔,卵产于叶鞘组织内的空格中,每处1、2粒。产卵处的叶鞘外表有水渍状褐色斑点,并有少量的流胶。卵期4~15天。幼虫逐渐向内蛀食叶鞘组织。主要集中在蕉茎中上段为害,下段较少。叶柄受害则蕉叶枯折。果梗受害则组织破坏而折断;假茎受害致蕉茎细瘦或枯心致死。幼虫期23~74天。末龄幼虫迁移至外层叶鞘,在隧道内以纤维结茧化蛹。预蛹期7~12天,蛹期11~47天。羽化后成虫在隧道中暂留一些时日,然后钻出,继而聚居于叶鞘之下。

香蕉球茎象虫 学名Cosmopolitess ordidus Ger-mar。1909~1911年自新加坡传入中国台湾省后,成为一种重要害虫。成虫体长10~13毫米,黑色,头较前种略大,喙较粗短,体表刻点粗大,前胸背板遍布刻点。鞘翅有纵走刻点沟10条。足的第三跗节不呈扇形。华南年生4代,世代重叠,各虫态常同时可见。以幼虫在茎内越冬。夏季一世代历期30~45天,卵期5~9天,幼虫期20~30天,蛹期5~7天。冬季世代经过82~127天,越冬幼虫经历90~110天。为害习性与香蕉双带象虫相似。幼虫主要蛀食接近地面和地下的一段茎部,直至根头,蛀道纵横。末龄幼虫以蕉茎纤维封闭隧道的两端,不作茧,化蛹于隧道中,成虫钻出隧道后,仍匿藏于蕉茎外层枯鞘内。炎暑和寒冷季节常聚居于蕉茎近根部处的干枯叶鞘中。成虫在接近地面的蕉苗或成株的蕉茎上产卵,卵产于最外一、二层的叶鞘组织小空格中,每格一粒。孵化的幼虫,自假茎穿蛀而达球茎。严重时一株有幼虫50~100头之多。蕉苗受害则叶部变黄,心叶萎缩甚至全株枯死。成株被害者假茎瘦小,叶少而枯黄,根部组织破坏,发育不良,虽然开花结实,但产量减少,果实品质恶劣,易风折。

防治方法是:①蕉苗检疫。禁止带虫蕉苗进入新区。②收获后清除残株,剥除虫害叶鞘,就地深埋或切碎沤肥; 人工捕捉群集于叶鞘茎部和枯老假茎叶鞘内的成虫。③在叶柄基部与假茎相接的凹隙处,放入少量茶枯粉或敌敌畏药液,可以减轻虫害。④保护天敌(蠼螋、阎魔虫)。台湾省于1938年自爪哇引进爪哇阎魔虫抑制香蕉象虫效果甚佳。

英文

banana weev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