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山茱萸蛀果蛾

2023-04-14

简介

蛀害山茱萸果实的蛾类害虫。学名Asiacarposina cor-nusvora Yang。鳞翅目,蛀果蛾科。在中国,分布于陕西、山西、浙江、河南等省。仅发现为害药用植物山茱萸果实。此虫的成虫体长约6毫米,翅展14~19毫米,头部黄白色,触角丝状。雌蛾触角上的纤毛极细小,雄蛾触角具长纤毛,两侧对称。胸部及前翅灰白色。前翅中部及前缘4/5处,各有一黑褐色大斑组成的三角形斑块,斑块中间以白带分开。褐斑内杂有蓝灰色鳞。翅前缘有一列褐色长斑。翅基部和中部有竖鳞9丛,外缘有一列小褐斑位于脉端,缘毛灰褐色,双层。后翅灰黄色。腹部黄褐色(见图)。卵椭圆形,粉红色,表面有不规则的网状纹。末龄幼虫体长9~11毫米,前胸背板暗褐色,胸、腹部暗乳黄色,或略带黄红色。蛹近羽化时黄褐色。

山茱萸蛀果蛾

陕西和山西年生1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内作扁圆形茧越冬。在陕西丹凤县,翌年8月上旬幼虫从冬茧爬至表土层结纺锤形薄茧化蛹。蛹期约10天。8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产卵。9月底至10月中旬为幼虫主要为害时期。10月下旬幼虫全部脱果入土越冬。成虫白天伏于树干、地面和叶背等处,早晚活动,以黎明和傍晚最为活跃。卵散产于叶背茸毛、果实和果柄上,以叶背茸毛处最多。幼虫在果实上的蛀入点较分散,但多在果实腰部。一般是一果一虫,极少数一果二虫。幼虫在果实内蛀成纵横虫道,果实成熟后,蛀空的果实内充斥虫粪。随果实的成熟为害亦随之加重,一果实损失率在30%左右,重则可达90%以上。幼虫脱果时先将果皮咬成一孔,而后外出入土。一般在树冠下7~20厘米深的松土层内,如深层土壤疏松,冬茧分布可深达30厘米。在蛹和幼虫期,可用敌百虫处理土壤; 羽化期,可用杀虫脒和乐果喷杀;及时清除早期落果,果实成熟时,及时采收,可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英文

cornel fruit bo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