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麦蚜

2023-04-14

简介

刺吸小麦叶、幼茎、穗,并作为病毒介体多种蚜虫的统称。主要有: 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麦无网长管蚜 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同翅目,蚜科。世界各栽培小麦地区均有发生。为麦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亦取食其他禾本科植物。

形态特征 麦二叉蚜的无翅成蚜,体长约2毫米,腹部淡绿或黄绿色。背面有绿色纵带,腹管短圆筒形,长0.32毫米,淡绿,端部暗黑; 尾片长0.16毫米,有毛5~6根、有翅型(图1)翅中脉分支1次,触角第三节长0.44毫米,有感觉圈4~10个左右。麦长管蚜的无翅成蚜,体长约3.1毫米,腹部淡绿至绿色,有的橘红,腹管长筒型、黑色,端部有网状纹。尾片长0.43毫米。有毛7~8根。有翅型翅中脉分支2次,触角第三节长0.66毫米,有感觉圈10~13个。麦无网长管蚜的无翅成蚜,体长约2.5毫米,蜡白色,腹管长圆筒形,长0.42毫米,色淡,端部无网状纹,尾片长0.26毫米,有毛7~9根。有翅型翅中脉分支2次,触角第三节长0.52毫米,有感觉圈10~20个以上。禾缢管蚜的无翅蚜,体长约1.9毫米,腹部橄榄绿至黑绿色,杂以黄绿色纹。腹管基部周围有淡褐或铁锈色斑。腹管圆筒形。长0.26毫米,末、中部稍粗壮,近顶端部呈瓶口状缢缩。尾片长0.16毫米,有毛4根。有翅型(图2)翅中脉分支2次,触角第三节长0.48毫米,有感觉圈19~28个。

图 1 麦二叉蚜(有翅孤雌蚜背面观)

图2 禾谷缢管蚜(有翅孤雌蚜背面观)

生活习性 以无翅孤雌胎生雌蚜繁殖为主,有翅孤雌胎生雌蚜迁飞扩散。一年产生10余代至30代以上。在中国寒冷麦区,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为异寄主全周期,前者在第一寄主稠李、桃、李及榆叶梅等李属植物上以受精卵越冬,后者在第一寄主野生或栽培蔷薇属植物上以受精卵越冬。初夏迁飞到第二寄主麦类或其他禾本科植物上为害。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在春麦区(后者有时在冬麦区北部)亦可营同寄主全周期生活,在麦类或其他禾本科植物上,产生有性雌雄蚜交配产卵,在冬麦或禾本科杂草以及草下土缝中越冬。卵孵化为干母,继续产生有翅或无翅孤雌蚜,再迁入麦田为害。在温暖麦区,4种麦蚜亦可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冬麦田或禾本科草上越冬,营不全周期生活。冬季每遇天暖,仍能在麦苗上活动。翌年春天返暖随小麦开始生长,恢复为害和繁殖。在冬麦和春麦混种区,冬麦田是麦蚜越冬的繁殖基地。小麦抽穗时蚜量急剧上升,灌浆乳熟期达到高峰;小麦成熟期,迁移到高粱、玉米、糜子、自生麦苗和各自野生寄主上继续繁殖。麦收后,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的蚜量在糜子、高粱和自生麦苗上最多。禾缢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主要在黍子和自生麦苗上。夏秋之际禾缢管蚜主要在玉米上为害。在冬麦区或冬麦春麦混种区,秋末小麦出土后,麦蚜迁回麦田繁殖。在春麦区,迁往草丛越冬。

麦蚜的成虫和若虫均吸食叶片、茎秆和嫩穗汁液,危及植株的正常生长,且能传播多种病毒病,以传播大麦黄矮病毒的危害性最大。在陕西,大发生年的主要媒虫是麦二叉蚜。

麦二叉蚜最初集中在叶鞘和第一、二片真叶上,随麦株生长逐渐分散于各叶片。畏阳光、喜干旱,大多分布在植株下部叶片的叶背为害。吸食时分泌有毒物质,破坏叶绿素,叶片呈现黄斑,逐渐黄斑连片,直至枯死。麦长管蚜在小麦抽穗前,随小麦生长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喜光、较耐潮湿,嗜栖穗部。抽穗后即取食嫩穗。麦无网长管蚜以为害叶片为主。小麦生育后期蚜量明显增加,主要在叶片和茎秆上为害,禾缢管蚜发生期较迟,多在小麦乳熟后蚜量才明显上升。畏光喜湿、取食茎秆和叶鞘。

为害规律 在气候因素中,温湿度常起主导作用。如冬暖春旱,小麦孕穗期前后遇有春寒,小麦生育延续,炎夏高温期短,麦蚜常猖獗,黄矮病也易于流行。麦二叉蚜最适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为15~22℃和35~67%,30℃以上生育停滞;麦长管蚜的最适温湿度为12~20℃和40~80%,28℃以上生育停滞;无网长管蚜最适温度低于麦长管蚜,最适相对湿度与麦长管蚜相似。生育停滞高温在26℃以上; 禾缢管蚜30℃左右发育最快。喜高湿,不耐干旱。暴雨的机械冲击,常使蚜量显著下降,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都能随风作远距离迁飞,前者迁飞范围更大。

粟是麦蚜和黄矮病的夏季主要寄主。在一年两熟的灌溉冬麦区,粟子及杂草寄主数量少。秋季麦田的蚜虫量和带毒蚜量低,因而蚜害和病害较轻。在冬麦和春麦混种区,冬麦苗期长,常是导致蚜、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冬麦面积扩大,春麦也随之受害。一类麦田比二、三类麦田麦蚜发生早、蚜量高。冬麦播种愈早、蚜量愈高,春季成熟愈迟也愈多。

瓢虫、草蛉、蚜茧蜂、食蚜蝇、食蚜蜘蛛和蚜霉菌,是麦蚜的主要天敌,常在蚜量达高峰时大量出现。在田间自然情况下,当年天敌对麦田蚜害控制作用不大。入夏高湿,寄主作物锐减,加上天敌的辅助作用,使越夏麦蚜数量急剧下降,这是麦蚜间歇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治方法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压缩蚜、病的主要桥梁寄主高粱和粟的种植面积;冬麦区进行冬灌早春碾压或耙耱,消灭越冬蚜虫;春麦适期早播,及时浇灌;清除自生麦和田边禾本科杂草、都有减轻蚜害的作用。在黄矮病流行区,采用内吸杀虫剂进行种子处理。未经处理的地区或田块,宜做好苗期治蚜。在黄矮病非流行区主要控制穗期的麦长管蚜,可喷施内吸杀虫剂。

英文

wheat aph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