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蝼蛄

2023-04-14

简介

咬食作物根茎部的多食性地下害虫。直翅目,蝼蛄科。为害小麦、大麦、高粱、玉米、谷子、甘薯、烟草、蔬菜、瓜类,果树、林木的苗圃也常受其害。在中国主要有: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非洲蝼蛄G. africanaPalisot de Beauvois,台湾蝼蛄G. formosana Shi-raki和欧洲蝼蛄G. gryllotalpa Linnaeus。华北蝼蛄主要分布于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土耳其以及中国的华北、东北、华东、西北地区。非洲蝼蛄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中国几遍全国,而以南方各省较为普遍。台湾蝼蛄分布于台湾、广东和广西。欧洲蝼蛄分布于欧洲、苏联和中国的新疆。在中国为害较重的是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台湾蝼蛄和欧洲蝼蛄只造成局部为害。

形态特征 非洲蝼蛄成虫体长29~31毫米,淡黄褐色,密生细毛;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个(见图b)。卵椭圆形,长2.9毫米,宽1.6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成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复眼淡红色,以后体色逐渐加深。若虫龄期共8~9龄,体长25毫米。

华北蝼蛄成虫雄虫体长39~45毫米。头宽5.5毫米;雌虫体长45毫米,头宽9毫米。体黄褐或黑褐色,全身生有黄褐色细毛,前胸背面中央有一暗红色斑点,前翅长约14毫米,平叠于背上,雌虫前翅纵脉弯曲轻,雄虫弯曲重。后翅折叠在前翅之下;前足发达,其余两对细小,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一个棘或消失(见图a);尾须2根,黄褐色,卵椭圆形,初产黄白色,长1.7~1.8毫米,宽1.3~1.4毫米;孵化前深灰色,长2.4~3毫米,宽1.7毫米。初孵若虫时乳白色,仅复眼淡红色,2龄后体黄褐色,5~6龄后与成虫同色。

华北蝼蛄(a)和非洲蝼蛄(b)的后足

生活习性 华北蝼蛄的生活历期较长,在北京、河南和安徽等地需3年完成1代。非洲蝼蛄在长江以南1年1代,江苏徐州2年1代。两种蝼蛄均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越冬,越冬深度各地不同,但都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地下水水位以上,深可达1~1.6米。在黄(河)淮(河)海(河)地区3~4月间气温回升,越冬虫开始活动,4~5月间进入活动盛期。6~7月是产卵盛期,华北蝼蛄多生活在轻盐碱地的高燥向阳、近地埂等处,于地下15~30厘米深处卵室内产卵。一雌产卵80~809粒。卵期10~25天。当年以8~9龄若虫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老熟若虫羽化成虫后越冬,越冬成虫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多集中在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地块产卵,一雌产卵60~80粒,卵期15~28天。在黄淮区第一年以4~7龄若虫越冬,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少数当年产卵,多数再次越冬,至第三年5~6月间产卵,成虫8~9月间死亡,寿命长达8~12个月。蝼蛄有趋光性,非洲蝼蛄比华北蝼蛄的趋光性更强。为害期为4~11月,多为作物幼苗时。近地面活动时,可见隆起的隧道,使幼苗失水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特别是谷子受害最重。

防治蝼蛄的方法是:播种时用甲基异柳磷、对硫磷、甲胺磷等药剂拌种;作物生长期为害,可施用毒饵。

英文

mole-crick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