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灰飞虱

2023-04-14

简介

刺吸禾本科作物茎叶的害虫。又名灰稻虱。学名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同翅目,飞虱科。分布东亚、东南亚,欧洲,北非等地; 中国各省区均有发生,而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虫量特大时能引起黄叶以至枯死; 尚能传播稻、麦条纹叶枯病,稻、麦、玉米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等病毒病。20世纪60年代以来曾在江苏南部、上海市郊、浙江、云南以及华北地区流行,对产量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长翅型雌虫体长4~4.2毫米,短翅型2.4~2.8毫米,全体淡黄褐或灰褐色。颜面中部偏下方处最宽,额区有两条黑色纵沟。前胸背板及触角淡黄色。小盾片中央黄白色、土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一半月形褐色斑纹。胸腹部腹面黄褐,前翅较透明,中央有一褐色翅斑。长翅型雄虫体长3.5~3.8毫米,短翅型2.1~2.3毫米,体色较雌虫深,小盾片黑色,夏
季少数个体在小盾片中央现黄白色粗条纹(见图)。卵香蕉形,初产时乳白半透明,后期淡黄。卵双行排列成块,卵盖微露于产卵痕外。若虫多数5龄,末龄体长约2.7毫米,前翅芽明显超过后翅芽。3~5龄若虫腹背斑纹较清晰,第三、四腹节背面各镶嵌一淡色“八”字纹,第六至八腹节背面的淡色纹呈“一”字形,并各有淡色圆斑1~3对。在水稻生长季节,若虫多呈乳黄或淡褐色,秋末、冬春多呈灰褐色。胸、腹部背面两侧色较深。

灰飞虱

生物学特性 40°N以北,年生4代为主;32°~40°N之间,4~6代,5代为主;28°~32°N之间,5~6代,6代为主;25°~27°N之间,7代为主;25°N以南,则可发生8代。在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冬季3种虫态均可发现。其他各地主要以3、4龄(少数5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沟边、河边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尤以背风向阳处为多。气温高于5℃时,能爬上寄主取食;低于5℃时,潜伏在寄主根际和土壤缝隙中不食不动。当早春旬均温度10℃左右,越冬若虫开始羽化,12℃以上达羽化高峰。

华北1代若虫主要在麦田生活,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迁入水稻秧田、早栽本田和玉米田。2代若虫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大量迁入水稻本田繁殖为害。3代大体在8月中旬前羽化。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0月初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羽化,迟孵化的若虫进入越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一年中,从7月下旬至8月初水稻拔节、孕穗期虫量渐增,以9月初抽穗,乳熟期虫量最高。

江苏、浙江10月中下旬孵化的6代若虫,当发育到3、4龄时,就进入越冬期。一年中,一季稻秧田和早稻孕穗至乳熟期本田虫口密度均高;7月下旬以后,因高温影响并收割早稻,虫口密度很低;9~10月份气温降低后,虫口密度又有回升。卵期在气温17~20℃时为15~20天,22~23℃时为10~11天,27~30℃时为5~7天。若虫期在气温17~19℃时,为26~27天;24~28℃时为15~17天;超过30℃,历期有延长趋势。成虫寿命,平均温度23.2℃时,雌成虫平均24.1天,雄成虫16天:28℃时雌虫17.9天,雄虫5.6天。产卵前期,21~24℃时,为6~8天,短翅型比长翅型短1~2天。

成虫趋光性较强。嫩绿、多分蘖、茂密的稻苗,虫及卵量超过一般稻苗3~8倍。喜在稗上产卵,同一块田内,稗草上的单株卵量常比水稻株上的高5~10倍,多至20倍。在水稻上,卵多数产于叶鞘组织内,少数产于叶片基部中脉间;水稻抽穗后,也产于穗颈腔内。在稗草上,则产于茎内和叶片基部。产卵处现短线条状卵痕,初期呈水渍状暗绿色,以后变成黄褐色。未经交配的雌成虫产卵数少,不能孵化。一头长翅型雌虫一生产卵60~260粒,平均为110多粒。短翅型雌虫产卵量稍多。卵的自然孵化率一般为77~82%。

若虫栖息于稻丛基部离水面(或田面)3~6厘米处,在抽穗以后,也有不少若虫移到稻株的上、中部和穗上。若虫的迁移性较弱,拔秧或收割后能暂栖田埂边杂草上,然后就近迁入作物田为害,越冬若虫有较强的耐饥力和耐寒性,3龄时在0~—4℃下20小时,仅部分个体临时冻僵,但以后能全部复苏。

发生规律 发育适温为15~28℃,最适温度为25℃左右,冬暖夏凉有利大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1~3月温暖少雨,无特殊低温,有利若虫越冬和加快冬后发育。夏季高温,能使若虫历期延长或死亡,成虫寿命明显缩短,产卵量减少,不产卵提前死亡的无效雌虫增多;在33℃高温下胚胎发育不正常,孵化率降低。偏施氮肥,水稻茎叶中游离氨基酸增加,易引诱成虫迁入为害,且能传染病毒病。过度稀播,基本苗少,分蘖苗多,能诱集成虫产卵和增加传毒机率。一般叶狭、茎细、色浅的品种诱虫力弱。

天敌 卵期的寄生性天敌以稻虱缨小蜂为主,并有短管稻虱缨小蜂、长管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褐腰赤眼蜂、叶蝉寡索赤眼蜂、稻虱食卵金小蜂、黑尾叶蝉柄翅小蜂等。卵粒被寄生后,变为橘黄、微红或黑褐色。若虫和成虫期的寄生性天敌常见的有稻虱红螯蜂、黑腹螯蜂、稻虱线虫。捕食性天敌常见的有蜘蛛、黑肩绿盲蝽、红色捕食螨、宽黾蝽、蛙类等。其中,蜘蛛对控制飞虱起着显著作用。

防治方法 可选育抗虫品种,选好秧田位置,避开多虫和重病区,合理施用氮肥,拔除稗草,以减少虫、卵量,或喷施甲胺磷、乐胺磷、氧乐果、久效磷、混灭威、异丙威、速灭威、拟除虫菊酯类等。

英文

small brown plantho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