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黄条跳甲

2023-04-14

简介

鞘翅目,叶甲科,黄条跳甲属,十字花科植物害虫的统称。中国有11种,其中有经济重要性者4种:①黄宽条跳甲Phyllotreta humilis Weise: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蒙古,中国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甘肃、山西、山东等偏北地区,南京已有发现;②黄直条跳甲Phyllo-treta rectilineata Chen:分布于越南,中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地区;③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ata(Fabricius):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④黄狭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ula (Redten-bacher):分布于欧洲中部及北部、西伯利亚、小亚细亚,中国河北、内蒙古、甘肃、山西、山东等北部省区均有发生。

黄条跳甲是以为害十字花科植物为主的寡食性害虫,偶食豆类、瓜类、茄子、甜菜、大麻及小麦等。就分布及为害性而言,均以黄曲条跳甲为主。成虫食叶成孔或仅啃叶肉,大发生时叶被吃光; 幼苗被啃食生长点,常致毁种; 对较老植株则食花蕾及幼嫩籽荚。幼虫为害植物地下部,剥食根皮成环状弯曲虫道,使植株地上部由外向内渐黄,终致萎蔫而死; 萝卜地下部受害则成虫斑。南方局部地区幼虫比成虫危害性大。甘蓝、花椰菜等受害轻。

4种黄条跳甲成虫的主要区别是:黄曲条跳甲头、胸部黑色光亮,无绿色金属光泽,鞘翅上黄色条纹略呈弓形,其外侧中部向内弯曲颇深,雄虫触角第四、五节特别粗壮; 黄宽条跳甲黄色条纹甚宽,占鞘翅之大部,仅留黑色边缘,额顶刻点稀少,体长1.5~2.2毫米; 黄直条跳甲鞘翅上黄色条纹直且颇狭,约为翅宽的1/3,雄虫触角第四、五节正常,额顶刻点极深密,体长2.2~2.8毫米; 黄狭条跳甲头、胸部呈金属暗绿色,鞘翅上黄条狭小且直,其中央宽度仅及翅宽的1/3(见图)。

(a)

(b)

(c)

(d)

黄条跳甲特征图

(a)黄曲条跳甲成虫; (b)黄宽条跳甲鞘翅上条纹;
(c)黄直条跳甲鞘翅上条纹; (d)黄狭条跳甲鞘翅上条纹

黄曲条跳甲成虫体长1.8~2.4毫米,黑色光亮,触角基部3节及跗节深棕色,鞘翅中央有一黄纵条,纵条的外缘中部凹曲颇深,内缘中部直,仅前后两端向内弯曲。额顶仅限两复眼后缘以前部分布有深刻点;触角间隆起,脊纹狭隘显著; 触角基部颇长大,其余以第五节最长,约为第四节的2倍,第六节最短小; 雄虫触角第四、五节特别膨大粗壮。前胸表面布有深密刻点,小盾片甚光滑,鞘翅上刻点多排列成行(见图)。幼虫长圆筒形,末龄幼虫长约4毫米; 头部、前胸盾及臀板淡褐,胸、腹部乳白,各体节均有不很突出的肉瘤。头部隐于前胸下,翅芽及足伸达第五腹节,各体节背面有稀疏褐色刚毛; 腹末有一对叉状突起,叉端色褐。黄曲条跳甲在华北和东北年生4~5代,华东4~6代,华中5~7代,华南7~8代,以成虫越冬,无滞育现象,华南可终年发生。越冬场所多在残株落叶下及杂草、土缝间,南向的菜行中越冬虫量比北向菜行多。越冬成虫在春天温度回升到10℃左右时恢复活动和取食: 辽宁兴城在4月,杭州在3月,日本在2月末。成虫善跳跃,高温时能飞,但飞翔能力不强,中午前后活动力强,夜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敏感。成虫10℃左右开始少量取食,15℃食量渐增,20℃时急增,32~34℃食量最大,超过34℃又趋下降,温度再升高则入土越夏。在非蛰伏期,禁食3日即死,若供水则可维持6~7天。成虫产卵期可绵延1~1.5个月,故常世代重叠。产卵时多在晴天午后,散产在离主根3厘米内,大多在1厘米深的土壤中,也可附于须根上或在近土面的茎上咬孔产卵。越冬代成虫产卵量最大,每雌可产621粒之多,第一、二代仅20余粒。卵发育起点12℃,最适温26℃左右。相对湿度达100%才能孵化。卵期3~9天。幼虫由须根食向主根,剥食根皮。其土栖深度萝卜为4~5厘米,最深达12厘米; 白菜类为3~4厘米。幼虫分3龄,发育起点温度为11℃,幼虫期11~16天不等。末龄幼虫多在3~7厘米深的土中作土室化蛹,发育起点11℃,前蛹期2~12天,蛹期3~17天。从始卵至羽化成虫出土,少则19天,多则54天。为害性由北向南渐逐加大,南方有春、秋两次较大为害,华北、东北则秋季较春季稍重。

常年为害地区应注意清除杂草及残株落叶以消灭越冬成虫;整地时可深耕晒土,杀死部分幼虫和蛹;移苗时若发现根部有幼虫,可用敌百虫液浸根; 地上部受成虫为害时,用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腈液喷雾。1%的敌稻瘟水溶液对黄条跳甲类有强烈的诱集作用,可供诱杀及测报之用。

英文

striped flea bee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