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害柑橘嫩梢的刺吸式害虫。学名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同翅目,木虱科。分布于东南亚、印度、巴西、沙特阿拉伯及中国的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寄主有枸橼、柠檬、雪柑、芦柑、红橘、柚、金橘、罗浮、月月橘、黄皮、九里香等。除直接刺吸柑橘汁液外,并传播柑橘黄龙病,危害甚大。
成虫体长2.8~3.2毫米,全体青灰色并有褐色斑纹,被有白粉。头部前方的两个颊锥突出。触角10节,末端具2条不等长的硬毛。前翅半透明,散布褐色斑纹,近外缘边上有5个透明斑。后翅无色透明。卵杧果形有一短柄,橙黄色。若虫扁椭圆形,背面稍隆起,共5龄。体鲜黄色,3龄起各龄后期体色黄褐相间,各龄若虫腹部周缘分泌有短蜡丝,自头部至腹部第四节背中线为黄白色或黄绿色。5龄若虫体长约1.59毫米。
在浙江南部年生6~7代,台湾、福建和广东8~14代,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在柑橘叶背群集越冬。日平均温度22~28℃时,一个世代经23~24天,19.6℃时为53天。26~28℃时卵期为3~4天,19.6℃时为13天。若虫期27~28℃时12~13天,19.6℃时为33.6天。成虫产卵前期在温暖季节为7~13天。冬季柑橘木虱无明显的停育,一月平均温度6.3℃以上即能越冬,成虫和若虫在8℃以下多不活动。翌年3~4月,气温达18℃以上时,成虫开始在新梢嫩芽上产卵繁殖,为害新梢和嫩芽。
柑橘木虱的繁殖发生期与柑橘新梢抽发期相一致。一般秋梢上虫口最多,为害严重,秋芽常被害枯死,其次为春梢,而夏梢因伸长时间短,成熟快,不利于柑橘木虱产卵繁殖,发生数量少。冬季只要有嫩梢出现,如枸橼仍发幼芽新叶,晴暖之日柑橘木虱也在其上产卵繁殖为害。成虫分散在叶的背面叶脉上和芽上栖息吸食;能飞善跳。成虫产卵于嫩芽的缝隙里,一个芽上卵数多达200粒,一雌产卵量最高1 893粒,平均630~1 230粒。柑橘嫩芽对成虫体内卵的发育有刺激作用,离开柑橘嫩芽,体内的卵不能发育成熟。卵只能在放梢初期芽缝高湿环境下孵化。若虫孵出后聚集在幼芽,嫩叶和幼嫩枝梢上吸食汁液,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扭曲畸形,幼年树和苗木影响更大。若虫排出的粪便含有较多的糖分,洒落枝叶上,能诱致烟霉病,影响柑橘树的正常生长。成虫喜在空旷透光处活动,病树和衰弱树树冠稀疏,且不断抽发嫩梢,有利木虱栖息繁殖,这种橘树上的虫口数量往往较健树高出10多倍,所以衰弱树黄龙病常较严重。雌成虫寿命约一个月,越冬代可存活半年以上,有足够的时间让病原物在体内通过循回期,因而越冬代成虫传病率高。黄龙病病原物在柑橘植株体内潜育期约8个月,春梢期木虱盛发的果园,秋梢期黄龙病有可能增多。柑橘木虱的天敌很多,印度有一种啮小蜂Tetrastichus radiatus Waterston寄生于柑橘木虱若虫,自然寄生率在95%以上。此种小蜂从法属的留尼汪岛引进台湾后,已定居扩散。福州还有两种跳小蜂Metapriomitrs sp.和Psyllaephagus sp.,寄生率达30~50%。柑橘木虱卵和若虫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六斑月瓢虫、双带盘瓢虫、八斑和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十斑大瓢虫、七星瓢虫、亚洲草蛉和大草蛉等。浙江南部有蜡蚧头孢Phalosporium lecanii Zimm寄生。
防治法是在柑橘果园种植防护林,使环境荫蔽,不利于木虱的发生; 在成片的柑橘园内种植同一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使柑橘树生长健壮,新梢抽发集中整齐,并摘除零星新梢,减少木虱产卵繁殖场所;砍除失去结果能力的衰弱树,减少木虱虫源;嫩梢抽发期,发生木虱时,可喷洒乐果、敌敌畏、亚胺硫磷、鱼藤酮、硫酸烟碱、甲萘威、松脂合剂或对硫磷等,对成虫和若虫均有良效。用乐果在幼树根区施药,并可保护天敌。
英文
citrus psy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