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柑橘凤蝶

2023-04-13

简介

吸食柑橘幼嫩叶片的蝶类害虫。鳞翅目,凤蝶科。中国约有10 余种,为害较重的有橘凤蝶,玉带凤蝶和黄花凤蝶。

橘凤蝶 学名Papilio xuthus Linnaeus。分布于美洲、大洋洲、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江西和浙江。成虫体乳黄色,有黑色背中线,翅黑色。前后翅亚外缘均有一列黄新月斑。前翅中央有8个黄斑,中室有6条放射状断续线纹,上方有两个黄新月斑。后翅基部有8个黄斑,臀角有一中央具黑点的圆形斑,有尾突。幼虫黄绿色。后胸背面两侧有眼斑。腹部第四、五节两侧各有一蓝黑斜纹,分别伸达第五、六节背面相交。臭腺角橙黄色。在四川,浙江和湖南年生3代,江西和福建4~5代,广东和台湾6代。广东各代成虫发生期: 第一代3~4月,第二代4月下旬至5月,第三代5月下旬至6月,第四代6月下旬至7月,第五代8~9月,第六代10~11月。越冬蛹期95~108天。

玉带凤蝶 学名Papilio polytes Linnaeus。分布于美洲、大洋洲、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的四川、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和江西。成虫体黑色,翅黑色,前翅外缘有8个黄白斑,后翅中央横列8个黄白斑。赤斑型的雌蝶后翅中央有2~5个黄白椭圆斑,其下方 有一列赤褐弯月斑,有尾突。幼虫深绿色。后胸前缘有齿纹,中间有4个灰紫斑点,两侧有眼斑。腹部第四、五节两侧灰黑斜纹在背面不相交、臭腺角赤紫。在四川和浙江年生4代,江西4~5代,福建和广东6代。广东第一代成虫发生期在3月上中旬,第二代4月上旬和5月上旬,第三代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四代6月下旬至7月,第五代6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六代10月下旬至11月。越冬蛹期103~121天。

黄花凤蝶 学名Papilio demoleus Linnaeus。分布于日本、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及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江西和浙江。成虫体背灰黑,腹部两侧及腹面淡黄色,翅黑色,前翅有大小淡黄斑23个,中室有放射状黄线纹;后翅有11个淡黄斑,前缘有一蓝黑眼斑,臀角有一红椭圆斑,雌蝶此斑内的蓝斑较大,无尾突。幼虫头橙黄色,胸、腹部青绿色,后胸背面有齿纹,两侧有眼斑,腹部第四节两侧有黑褐斜纹,伸达第五节背面不相交,第六,八,九两侧也有斜纹伸达气门,第二至六节背面各有两个黑点。臭腺角紫红色,基部橙黄色。在贵州,浙江和福建年生3~4代。广东4~5代,第一代成虫发生期在3月下旬至4月,第二代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四代8月中下旬,第五代10月上中旬。越冬蛹期128 ~141天。

凤蝶是柑橘苗木和幼树的重要害虫,山地或近山地柑橘园受害较严重。幼虫取食嫩叶和嫩梢,影响柑橘树生长。各种凤蝶均有春、夏型之分。成虫白天活动,善于飞翔,中午至黄昏前活动最盛,喜食花蜜,交配后雌虫当天或隔天开始产卵,卵多散产于枝梢嫩叶上,每雌产卵50粒左右。傍晚至清晨多憩息于灌木丛中。幼虫孵化后先食去卵壳,再取食嫩叶边缘。末龄幼虫常吃光嫩叶、老叶仅留主脉。幼虫共5龄,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大,一头5龄幼虫一昼夜可取食大叶5~6片。每年4~9月幼虫发生较多,为害春、夏、秋梢。幼虫平时取食、栖息于叶片表面,受惊扰时则常伸出臭腺角,并放出很浓的芳香气味。末龄幼虫爬到隐蔽场所,吐丝固定尾部,再吐一丝带环绕腹部3~4节间,两端系在枝条或叶上化蛹。卵期天敌有凤蝶赤眼蜂,在重庆9~10月间寄生率高达80%以上,蛹期天敌有凤蝶金小蜂和广大腿小蜂,6~10月间寄生率较高。捕食性天敌有中黄带犀猎蝽,其成虫和若虫吸食凤蝶幼虫汁液,8~10月间发生较多。此外,幼虫期还有细菌病和病毒病。在5~6月间,田间常见幼虫染病死亡。防治凤蝶以人工捕捉为主,白天网捕成虫,在苗圃和幼树抽梢期捕杀卵、幼虫和蛹,并保护卵和蛹的寄生蜂。幼虫大量发生时可辅以药剂防治,喷洒敌敌畏,敌百虫或青虫菌剂。

英文

citrus swallow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