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豆芫菁

2023-04-13

简介

豆类作物及蔬菜食叶害虫,亦可供药用。又名锯角豆芫菁。学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l。鞘翅目,芫菁科。分布于日本及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成虫为害大豆、马铃薯、花生、棉花、番茄、茄子、甜菜、赤豆、苜蓿、向日葵、蕹菜、麻类、桑、曼陀罗、桤木等。中国为害大豆的尚有中华豆芫菁、暗头豆芫菁、眼斑芫菁、大斑芫菁、金鸡儿绿芫菁、耳节短翅芫菁等。幼虫以蝗卵为食,成虫取食豆叶,残留网状叶脉,亦能食害嫩茎及花瓣。

雄成虫体长11.7~14.2毫米,雌虫14.5~19毫米,黑色。头部红色,近复眼内侧黑色,具一对扁平光亮黑疣,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第三至第七节扁而阔,每节外侧各有一纵凹槽。胸腹黑红色,前胸背板中央和每个鞘翅上都有一纵行黄白条纹。前胸两侧、鞘翅四周各腹节后缘均镶有丛生灰白色短毛(见图)。卵长2.5~3.0毫米,上粗下细,初产乳白色,后变乳黄,聚生,排列成菊花状。幼虫复变态,共6龄,1龄蛃型,体长2~5毫米,深褐色,胸足发达;2~4龄蛴螬型,乳黄色,头部淡褐色;5龄(又称假蛹)象甲幼虫型,长约9.5毫米,乳白微带黄色,全体被膜,光滑无毛,胸足不发达,呈乳突状,体微弯; 6龄蛴螬型,长约12.4~13毫米,体乳白色,头褐色,胸足短小,跗节呈微小突起。蛹长约15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两侧具长刺9根,1~6腹节后缘各具刺一排,左右各6个,第七、八腹节左右各具刺5个,第九腹节短小,触角达第二腹节,翅芽达第三节。

豆芫菁

湖北、江西、福建年生2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春天蜕皮进入6龄并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出现,集中为害早播大豆,后转移为害番茄、茄子等蔬菜。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出现,主害大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转移到蕹菜等植物上为害。成虫多在白天取食,有群集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爬行迁移,受惊即迅速飞逃或坠地躲藏,并从腿节及其他关节处分泌出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接触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发泡。一头成虫每天可食豆叶4~6片。雌虫一生只交配1次,掘4~5厘米深斜穴产卵。每雌可产卵400~500粒,以70~150粒卵排成菊花状。在成虫点片发生时可用网捕,或用对硫磷、杀螟硫磷、敌百虫及倍硫磷防治,冬季深耕、水旱轮作可减少越冬幼虫。

英文

bean blister bee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