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食害水稻叶片的重要迁飞性害虫。学名Cnaphalocrocismedinalis Guenee。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亚洲各产稻国,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屿,非洲东海岸及西非。中国东部稻区均有分布,以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害最烈。主害水稻,兼食小麦、谷子、玉米、甘蔗、李氏禾、双穗雀稗、柳叶箬等。中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局部性、偶发性害虫,60年代中期以来,连年猖獗,虫口多时满田白叶,枯苗秕粒、空壳增多。中国西南、华南等地还有外观很近似的稻显纹纵卷叶螟混生,但其数量及发生范围远逊于稻纵卷叶螟,四川省70年代中期曾一度上升为重要稻作害虫,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雌蛾体长8~9毫米,翅展17毫米,体翅黄褐色;前翅前缘暗褐,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内、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很短;后翅有横线两条,内横线较短,不达后缘。雄蛾体略小,前翅前缘中部有黑褐色毛丛围成的鳞片堆,中间微凹陷,前足跗节上端有褐色丛毛,形如半球。卵扁圆,中部稍隆起,表面有细网纹,初产时白色半透明,渐变淡黄。幼虫5~7龄,多数5龄,末龄体长14~19毫米,黄绿,预蛹前一二天呈橘红;头壳除1龄黑色外,均淡褐至褐色;前胸背板近后缘处有黑纹,中、后胸背板各有8个毛片,分两排,前6后2,毛片周围有黑褐纹,随龄期增长颜色加深;腹部第一至八节各有6个毛片,前4后2,腹足趾钩单行三序缺环。蛹长9~11毫米,略呈细长纺锤形,末端尖,黄褐至褐色,翅、足及触角末端均达第四腹节后缘,臀棘有8~10根钩刺(见图)。
稻纵卷叶螟
生物学特性 东北地区年生1~2代。海南南端10~11代。大陆南海岸线至南岭以南,6~8代,长江中下游以南至南岭以北,5~6代。早稻抽穗前后或晚稻孕穗初期,受害最为严重。越冬北界相当于1月平均气温4℃等温线,约在30°N左右。1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以南,冬季温度超过发育起点,可周年发育为害。4~16℃等温线之间为越冬区,其间以南岭为界,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见有效积温法则)。越冬场所有再生稻、稻桩和湿润地段的禾本科杂草,如李氏禾、双穗雀稗、柳叶箬等,广西稻区李氏禾上的越冬幼虫占查获总虫量80%左右,幼虫藏于卷叶苞内,蛹位于叶鞘、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卵期一般3~6天,幼虫期15~26天,蛹期5~8天,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雌蛾卵巢发育程度可作测报上的分级依据:1级,乳白透明(羽化后0.5天);2级,卵黄沉积(羽化后0.5~2.5天);3级,成熟待产(羽化后2~4天);4级,产卵盛期(羽化后3~6天);5级,产卵末期(羽化后6~9天)。
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强,飞翔起始温度13℃,抑制飞翔的照度为1 000勒以上。羽化次日晚开始交配,照度0.1~0.5勒为适宜交配时间,超过100勒即受抑制。雌雄均可多次交配,但一夜仅1次,每次历时1小时左右。成虫常以花蜜和蚜虫蜜露为补充营养物。羽化3~4天开始产卵,20时前后产卵最盛,多选择嫩绿稻株,散产叶上,少数2~10粒产在一处,抽穗前上部第二至第三片叶着卵最多,抽穗后以剑叶下第一叶最多,叶片正反面均可着卵,极少产在叶鞘上。产卵历期4~5天,多数世代每雌产卵30~50粒,多至400余粒。
初孵幼虫先爬入叶心、嫩叶鞘或老虫苞内啃食叶肉,然后爬向叶片结苞。多数在2龄开始于离叶尖3厘米左右卷叶,3龄后将叶片纵卷呈筒状,一般1叶1苞1虫,4~5龄偶有6~7张或更多叶缀连成苞者。整个幼虫期可为害稻叶5~9片,多者达12~13片。幼虫活泼,遇惊跳跃后退,吐丝下坠脱逃。末龄幼虫多在稻丛基部的枯黄叶片、无效分蘖或叶鞘内侧吐丝结茧化蛹。
发生规律 越冬区域受地理条件局限,有季节性远距离水平迁飞和垂直迁飞习性,在4~12个纬距的广大区域有同期蛾量突增或突减现象。远距离迁飞靠水平气流运载,迁飞方向取决于气流场的走向,迁飞区段取决于锋面天气系统的位置,南北往返迁飞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季风环流以及锋面雨区的季节变化同步进退,并与寄主作物物候期相对应,9月初是中国东部季风转移时期,8月底以前以偏南气流为主,蛾群由南向北逐代迁飞,以后以偏北气流为主,转而由北向南回迁。每年北迁过程共有5次,南迁过程3次。
应用生命表方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结果表明,除蛾量基数、水稻品种和生育期的影响外,卵至初孵幼虫成活率的波动是影响年度之间、世代之间、地区之间为害程度的关键虫期,主要作用因子为天敌、高温、干旱和暴雨。
预测预报及防治 应用田间赶蛾统计蛾量基数,和采用雌蛾卵巢解剖确定蛾源性质的方法,开展异地与本地相结合的预报。蛾源性质分4个类型: ①基本迁入型: 一级雌蛾占0~4%,下代虫量比上代增长指数接近∞; ②部分迁入型:一级雌蛾5~10%,上下代增长指数大于1; ③本地繁殖型: 一级雌蛾11~34%,上下代增长指数0.2~1;④大部迁出型;一级雌蛾35%以上,上下代增长指数0.1以下。
异地预测,依据迁飞路线,由迁出区提供发生期、发生量、残留虫量、虫源性质等虫情,结合迁入区近期天气图850百帕的风向、风速、锋面雨带以及500百帕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和雨区分布,分析预报迁入时期,估计迁入量和为害可能程度。迁入期伴有本地繁殖世代时,应结合当地上代发育进度、残虫量和不同类型水稻面积比例与异地预报的发生期、发生量进行分析,以作出更准确判断。
短期预报则在蛾源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蛾量与幼虫的相关、产卵进度和数量、地面天气状况(雨日、雨量、温度、湿度)、天敌基数、水稻生育期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为害趋势和各虫期盛发期,确定防治类型田、方法、次数和适期。成熟期不一致的稻区,注意掌握虫源田与承受田之间的虫量转移关系,防止漏测。
天敌近100种。寄生性天敌卵期主要有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 幼虫期主要有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菲岛瘦姬蜂。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隐翅虫类、蛙类、蜻蜓类、瓢虫类等30余种,其中草间小黑蛛和青翅蚁形隐翅虫等捕食力最强。设置诱集田,缩小发生和防治面积,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减轻或避免受害。孕穗至灌浆期受害损失最重,蜡熟期次之,分蘖期最轻,因此孕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重点。常用农药有杀螟杆菌、杀虫脒、杀螟丹、辛硫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杀虫双、甲胺磷、易卫杀等。
英文
rice leaf-ro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