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棉花青铃的刺吸害虫,偶害禾本科植物。又名离斑棉红蝽,二点星红蝽。学名Dysdercus cingulatus (Fabricius)。半翅目,红蝽科。分布于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缅甸、泰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云南、四川、广东、海南、广西、湖北、福建等省区。寄主主要为锦葵科植物,偶害甘蔗、灯笼果、土烟叶、玉米和其他禾谷类作物。
成虫体长12~18毫米,宽3.5~5.5毫米;头、前胸背板和前翅几乎全为赭红色;触角4节,黑色,第一节基部朱红且长于第二节、短于第二节加第三节;喙4节,红色,第四节端半部黑色,伸达第二或第三腹节。
小盾片黑色;革片中央有一椭圆形大黑斑,膜片黑色(见图);胸、腹的腹面几乎全红色,仅各节后缘有两端加粗的白色横带,各足基节外侧有弧形白纹; 各足节红间黑色。初孵幼虫为黄色,12小时后变红,喙达第一腹节;3龄幼虫出现翅芽,背面有3个红褐斑,两侧有3个白斑;5龄体长8~10毫米,颈白色,翅芽达第二腹节,腹面色似成虫。卵椭圆形,黄色,长约1.1毫米,宽约0.8毫米,表面光滑。
带棉红蝽
主要为害棉花大青铃,严重时铃干缩脱落,喙可穿过铃壳吸食发育中的棉子汁液,使棉子和纤维不能充分成熟,纤维被污染,棉花品质、产量下降,棉子含油量降低。
云南年生2代,以卵在表土内越冬,部分以成虫和幼虫在土缝内和棉花枯枝落叶下越冬。雌虫羽化后约10天开始交配,大都只交配1次,有时达5次,每次历时60~100小时,甚至达12天之久。交配时不停止活动和取食,交配后10余天产卵。产卵1~3次,第一代成虫产卵量平均为102粒,第二代为79粒。卵20~30粒一堆,多产在土缝、枯枝落叶下或根际及土表下,有时产在棉铃苞叶及棉絮上。卵期6~7天。幼虫5龄,有群居性,初孵幼虫多群集棉株及杂草根际,以后转移至棉铃,数十头聚于一铃。1龄历期3~4天,2~4龄各8~9天,5龄约15天。有两次为害高峰:第一次在5~7月,以6月种群密度最大;第二次在9~11月。成虫爬行迅速,不善飞翔,能耐饥48小时,少数可达120小时。取食棉花者由卵发育至成虫的百分率和每雌产卵量均高于取食秋葵者,取食高粱者成长率最低,不能产卵。成虫最适温度为22~34℃,17℃以下不活动,0℃以下超过5小时即死亡,37℃经3~4小时死亡。最适相对湿度为40~80%。卵在15~19℃不能孵化,0~4℃一个月死亡,35℃以上亦迅速死亡;卵不耐低湿,相对湿度66%以下不能孵化,若相对湿度在91~100%时,即使温度可达35~40℃时卵仍可发育或孵化。幼虫不耐低湿和高温,相对湿度37%,幼虫死亡,35℃经3天死亡。3龄以上幼虫耐力增高,高温低湿年份为害较轻。
桑和五加科银边南洋森等多种植物内含有拟保幼激素的活性物质,在羽化前后施用这些物质,可使成虫性腺明显畸形,寿命缩短,繁殖力降低,交配减少或不能交配; 一种蜈蚣Jonespetis splendidus 的脑腺可阻止幼虫蜕皮;早熟素Ⅱ (Precocene Ⅱ)可降低其取食率; 菖蒲的根茎丙酮提取液可杀死新蜕皮的5龄幼虫。对寄蝇、猎蝽、食虫红蝽和鸟类等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用敌百虫处理雌、雄成虫,可使大多数血细胞遭破坏而致死。带棉红蝽为寡食性害虫,采取粮、棉轮作,截断食物链,辅以化学防治,可达到综合治理目的。
英文
red cotton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