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刺蛾

2023-04-13

简介

幼虫咬食多种果树林木和经济作物叶片的蛾类害虫。鳞翅目,刺蛾科。中国已记录约90余种。其中常见种有扁刺蛾,油棕刺蛾,褐边绿刺蛾,黄刺蛾,桑褐刺蛾和白痣姹刺蛾。幼虫体上大都具枝刺和毒毛,触及人体皮肤痛痒红肿,故有痒辣子和火辣子之称。刺蛾的少数种类体表光滑无毛。

扁刺蛾 Thosea sinensis (Walker)。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中国。主要寄主有苹果、柑橘、梨、桃、枇杷、柿、桑、茶、梧桐、油桐等。成虫体长10~18毫米,翅展26~35毫米,灰褐色。前翅外线暗褐色,从前缘近翅尖直向后斜伸到后缘中央前方,横脉纹为一黑色圆点。末龄幼虫体长21~26毫米,浅鲜绿色,扁椭圆形,背线灰白,胸腹部各节气门上线上各有一对大而明显的突起,亚背线侧方各有一对较小的突起,突起上的刺毛淡绿色。各节背面两侧各有一红点(图1)。茧浅黑褐色。长江中、下游地区年生2代,少数3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2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9月底。成虫夜晚活动,趋光性强。卵散产于叶面,每雌产卵10~100余粒。幼虫多栖息于叶背面,幼龄时仅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成透明枯斑,稍大后即自叶尖向内咀食呈较平直的缺刻,且常留下半叶再转害另一叶。末龄幼虫在根际落叶下
或表土内结茧化蛹。

成虫

幼虫

图1 扁刺蛾

油棕刺蛾 学名Darna trima (Moore)
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海南、广东、台湾、浙江、湖南。寄主有油棕、椰子、咖啡、菠萝蜜、茶、柑橘等。以油棕受害最烈,发生严重时叶肉被食殆尽,仅留叶脉和叶柄。成虫体长9~10毫米,翅展19~24毫米,灰黄褐色,前翅前缘至后缘有两条黑色短带纹,后翅暗褐色。末龄幼虫体长12~15毫米,背面赤红色,上生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周缘有一白色边,胸、腹部各节的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各有枝刺1对。海南年生5代,各代成虫盛发期分别为4月中旬、6月中旬、8月中旬、11月下旬和翌年2月中旬。成虫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以内、中层叶片中部或顶端为多。每雌产卵10~250粒,幼虫自2龄开始为害,仅食叶的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呈半透明膜状斑,5龄食叶呈孔洞,6龄时可食尽全叶,仅留叶脉。末龄幼虫多在小叶基部背面凹陷处或大叶片基部的棕衣内吐丝结茧。

褐边绿刺蛾 学名Parasa consocia (Walker)。分布于日本、朝鲜、苏联及中国。寄主有苹果、梨、桃、柑橘、柿、栗、茶、桑、白杨、乌桕、梧桐等。成虫体长16~19毫米,翅展33~42毫米。头顶和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一棕色纵纹。腹部黄色。前翅绿色,肩角褐色,近外缘有一黄褐色宽带,沿带的两侧呈暗褐色线纹。后翅黄色。末龄幼虫体长21~27毫米,淡绿色,背线墨绿色,背侧突起绿色。刺毛橙红色,第九、十腹节两侧各有两个黑色绒球状毛瘤(图2)。茧椭圆形,棕褐色。年生1、2代。以末龄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6月羽化为成虫,湖南1、2代幼虫分别于6月中旬及8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成虫具趋光性,卵成块产于叶背面,每雌产卵150粒左右。初龄幼虫群集为害,1龄不取食,2~5龄仅食叶肉,残留上表皮,6龄则从叶缘咀食全叶。

图2 褐边缘刺蛾

成虫(左)和幼虫(右)

黄刺蛾 学名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分布于日本、朝鲜、苏联及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寄主植物主要有苹果、梨、桃、柿、栗、杨、柳、榆、油桐、茶、乌桕等。成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30~39毫米,体橙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黄褐色,有两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前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后翅淡黄褐色。末龄幼虫体长19~25毫米,黄绿色,背面有一两端较宽中部窄的紫褐色大斑,背侧有蓝绿色纵线及蓝色小点,每体节有4个枝刺,其中以中、后胸及第六腹节亚背线上的3对最大。茧椭圆形,表面具褐色斑纹。在东北和华北年生1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7、8月间幼虫发生为害。长江下游年生2代,成虫于5月下旬和8月上旬出现,幼虫分别于6、7月和8、9月发生为害。均以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背,散产或数粒在一起,每雌产卵数十粒。1、2龄幼虫仅食叶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呈圆形透明小斑;4、5龄食叶成孔洞,缺刻,甚至仅余叶脉。蛹期天敌有上海青峰,刺蛾广肩小蜂
Eurytoma monemae Rusch等。

桑褐刺蛾 学名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分布于印度、锡金及中国长江以南。寄主有桃、梨、柿、栗、茶。桑、乌桕、白杨等。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31~39毫米,灰褐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后缘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有一暗褐色弧形横线,外线与臀角间有一紫铜色梯形斑。末龄幼虫体长35毫米,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该线前后各有黑点一对,亚背线各节有突起一对,其中后胸及第一、五、八、九腹节的突起最长。茧灰褐色。年生2~4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各代成虫分别出现于5月下旬、7月下旬和9旬上月。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背面,每雌产卵300多粒。幼虫孵化后群集叶背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和叶脉,约半个月后分散并取食叶片成缺刻。末龄幼虫入土结茧化蛹。

白痣姹刺蛾 学名Chalcocelis albiguttata(Snellen)。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中国华东和华南。寄主有柑橘、茶、咖啡、刺桐等。成虫体长11~14毫米,翅展25~30毫米。雄蛾烟褐色,前翅中室中央有一黑褐色斑,斑内侧为红褐色,上方有一白点。雌蛾体褐黄色,腹背末端两节具黑褐色毛。前后翅黄白色,前翅中室中央有一红褐色斑,斑内侧有一白点。末龄幼虫体长18~20毫米,椭圆形、淡蓝色,体表光滑无刺,被透明胶状物,背面隐约可见5条白色纵线。蛹体长12~16毫米,短圆形,初为乳黄色、后转褐色。茧暗褐色,外被白色粉状物。在广东年生3、4代,福建2代。以末龄幼虫在叶片间结茧越冬。4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5月,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10~11月; 2代区为5月中旬至6月和9至10月间。夜间羽化、活动,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背面,散生或数粒在一起,每雌产卵数十粒。幼虫多栖息于叶背,初龄仅食叶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呈透明小斑。3龄后多从叶尖向内食成平直缺刻,余下基部半叶,又另觅他叶为食。

防治刺蛾的一般方法是: 人工捕捉幼虫和清除虫茧; 幼虫孵化初期喷洒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等药液。

英文

slug mo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