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

吹绵蚧

2023-04-13

简介

吸食柑橘等枝叶汁液的蚧虫。学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同翅目,硕蚧科。分布于澳大利亚,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 中国除西北以外,各省区均有分布。是柑橘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还常见于木麻黄、相思树、重阳木、木豆、山毛豆、茶树、玫瑰、紫穗槐等,寄主植物超过250种。若虫和成虫群集于枝叶上为害,使叶色变黄,叶梢枯萎,落叶,落果,树势衰颓。雌成虫体长5~7毫米,椭圆形,橘红或暗红色,背面着生黑色短毛,覆被白色蜡粉,并向上隆起。腹气门2对。雌成虫发育到产卵期在腹部后方分泌出白色卵囊,卵囊上有隆脊14~16条。雄成虫体长约3毫米,橘红色,触角黑色,具有一对紫黑色的前翅,后翅退化。腹端两突起上各有长毛3条。卵长椭圆形,橙红色。若虫体背覆盖有淡黄色蜡粉。

中国长江流域至东南、西南地区年生2~4代,世代重叠。以若虫和雌成虫(南部有少数带卵囊的雌虫)越冬。4月下旬至6月为第一代卵和若虫盛期。两代区(浙江)第二代发生于8~9月。南部(福建、台湾和广东)第二代发生于7~8月,第三代9~11月,少数第四代盛期出现于11月后。台湾完成一世代夏季约需80天,冬季为130天。交配后6~11天开始产卵,产卵期5~45天,初龄若虫定居于新叶叶背主脉两侧,2龄后逐渐转移至树干上吸食汁液。有群集性。成虫定居后不再移动,体后分泌卵囊,产卵其中。每雌可产卵数百粒,多者达2 000粒。雄虫数量甚少,多营孤雌生殖。但越冬代雄虫较多,常在树干伤口、裂缝、叶背及土中结茧化蛹。过冬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后产卵甚多,常在5、6月间形成庞大的第一代群体。20世纪50年代以前,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省柑橘产区,吹绵蚧严重发生,造成很大损失。50年代初东南沿海福建,广东等省大面积营造木麻黄防风林,也曾遭受严重危害。

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和红环瓢虫等。澳洲瓢虫原产澳大利亚,1888年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防治柑橘吹绵蚧取得成功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引进利用,同样获得成功。中国于20世纪初曾经有引进澳洲瓢虫至上海的纪录,1955年又引进至广州,最后在广东,广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应用于防治木麻黄和柑橘上的吹绵蚧,取得显著成效。大红瓢虫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30年代初,浙江最先应用这种本地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50年代初,湖北、湖南、四川、福建等省相继移殖应用,也都取得成功。根据经验,南方5月份是助迁、移殖天敌澳洲瓢虫,大红瓢虫或小红瓢虫的有利时机。对零星发生的吹绵蚧也可以在若虫期喷洒石油乳剂、松脂合剂、氧乐果或水胺硫磷等农药。

英文

cottony cushion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