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百科

刺蛾

2023-04-13

简介

茶树叶部的一类害虫, 俗称痒辣子。常见的有茶角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扁刺蛾 (Thosea sinensis Walker)、暗扁刺蛾(Thosea loesa Moore)、丽绿刺蛾 (Parasa lepi-da Cramer)、红点龟形小刺蛾(Narosa ncgrisignaWileman)、白痣刺蛾(Chalcocelides albigutata Sne-Ilen)等, 属鳞翅目刺蛾科。

茶角刺蛾 又名茶刺蛾。

分布与为害 湖南、江西、安徽、浙江、贵州等省均有分布。幼虫蚕食叶片,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咖啡等。

形态 成虫体翅茶褐色,长12~16毫米,翅展25~35毫米, 前翅从前缘至后缘显3条暗褐色斜纹。幼虫成长后体长20~35毫米, 黄绿至灰绿色。各体节有一对毒刺,后胸背中有一个淡红色或浅绿色角状肉突,斜向前方,有的体背中还有一红色或淡紫色近菱形斑,其前后各有一稍小斑纹。

生活习性 在江西、湖南均一年发生3代, 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 次年4月上、中旬化蛹, 4月下旬出现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茶树中、上部叶背近边缘处,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中旬出现; 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及9月下旬盛发。幼虫6龄, 1~2龄食叶呈现黄色或淡黄绿色不规则形小斑块, 3龄后咀食全叶。

防治 见扁刺蛾。

扁刺蛾

分布与为害 遍布中国各茶区。幼虫蚕食叶片,除茶树外, 还为害油茶、桑、苹果、柑桔、蓖麻、豆类等多种植物。

形态 成虫体长10~18毫米,翅展26~35毫米,体翅灰褐色, 前翅前缘2/3处有一条暗褐色斜纹向后延伸。雄蛾前翅中央且有一黑点。卵扁平椭圆形, 淡黄色,长约1.1毫米。幼虫成长时体长21~26毫米, 淡绿色, 背线灰白, 各体节有两对刺突, 两侧边缘的一对大而明显, 体背中央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红点。蛹为裸蛹, 椭圆形, 长10~15毫米, 乳白至黄褐色。茧卵圆形,长约14毫米, 质硬,暗褐色(见图)。

扁刺蛾

生活习性 在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两代, 少数3代, 以老熟幼虫在茶丛下, 根颈缝隙或落叶下结茧越冬, 次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 两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 8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成虫多于夜晚羽化, 有趋光性, 当日交配, 次日开始产卵, 卵多散产于叶面。幼虫孵化后即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 形成半透明枯斑。稍大则自叶尖蚕食向下平切, 常残留半叶, 严重时全叶吃光。老熟后迁至根际表土内结茧化蛹。

防治 冬季结合防冻在茶丛根际30厘米范围内培土7~10厘米,或结合茶园耕作清除越冬虫茧。幼虫幼龄期喷布90%敌百虫、50%辛硫磷、50%杀螟松、25%亚胺硫磷1 000倍, 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 000~10 000倍毒杀。

暗扁刺蛾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中国广西、台湾、福建、云南等省区,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亦有发生。幼虫蚕食叶片, 为害茶及一些农作物。

形态 成虫体长10~18毫米,翅展26~30毫米,体翅褐色, 多毛。前翅稍暗红, 具细小黑色雾点, 中室横脉上有一稍大黑点; 外横线暗褐, 斜而较直, 内侧并衬有亮边。后翅黄褐色。卵椭圆, 扁平光滑,色淡,长约1毫米。幼虫淡黄转绿, 老熟时褐黑色,体长24~28毫米, 筒形扁平, 背中纵贯有淡紫、淡蓝、粉绿三色组成的一条宽带, 第1、2节间背线上有一黑点, 各节具两对丛刺, 以侧缘一对较为发达, 第2、3胸节和第4、7腹节背侧各另有一对较大枝刺。蛹卵圆, 长约11毫米, 淡黄绿色, 腹背各节后缘有一条暗带。茧卵圆, 褐色。

生活习性 据谢振伦报道, 在广州一年发生2~3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次春化蛹变蛾产卵。卵多散产在茶丛两侧成叶叶背。3代幼虫分别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幼虫共7~8龄, 老熟后移至根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

防治 发蛾盛期点灯诱杀。蛹期翻耕培土, 抑制其发生。幼虫盛孵后喷施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巴丹或马拉硫磷1000倍液, 速灭杀丁5000倍液。

丽绿刺蛾 又名绿刺蛾。

分布与为害 分布湖南、贵州、四川、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幼虫蚕食叶片, 为害油茶、油桐、乌桕、柑桔、梨、苹果等多种植物。

形态 成虫体长10~17毫米,翅展35~40毫米。前翅绿色, 基部棕褐色, 近外缘有深褐色宽带。卵扁平椭圆, 淡黄色, 在叶背面聚成鱼鳞状卵块。幼虫成长后体长约25毫米, 黄绿色, 各节均生4个刺突, 以3、9、10节上的刺突最大, 其中后胸背面有两个刺毛,腹末有4个黑色绒球。茧椭圆形, 坚硬, 棕褐色。

生活习性 在湖南、江西等地一年发生两代, 以老熟幼虫在茶树茎杆上结茧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 产卵于茶丛中, 上部成叶背面。两代幼虫分别于6月上、中旬, 8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群聚性强, 常数十头群聚于叶背咀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 残留上表皮呈黄绿色斑膜。4龄后逐渐分散,取食全叶。老熟后在茶树中、下部基干或枝桠处结长卵形茧, 化蛹其中。

防治 清除枝干上越冬虫茧, 药剂防治见扁刺蛾。

红点龟形小刺蛾 又名黑纹白刺蛾、小白刺蛾。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区均有分布。幼虫蚕食叶片,为害茶、李、柿、樱桃、苹果、梨、杨梅、油桐等多种树木。

形态 成虫体翅灰白色, 体长6~8毫米, 翅展约20毫米, 前翅中部有一淡褐色云形斑纹, 外缘灰褐色并有一列小黑点。卵扁平椭圆, 透明, 淡黄色。幼虫成长后体长8毫米左右, 近于龟形,翠绿至黄绿色, 无刺毛, 腹部背中两侧常有2~4对红点。茧椭圆坚硬光滑, 灰褐色, 有白色及褐色条纹, 中部暗褐。

生活习性 安徽、浙江、湖南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3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 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一般第1~2代发生较整齐。老熟后多在叶背结茧, 第3代则多在枝干上结茧。成虫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初孵幼虫在产卵叶背咀食叶肉, 留上表皮, 致叶面呈现不规则小斑膜。幼虫共6龄, 3龄后蚕食叶片成缺刻。

防治 结合清园清除枝、叶上的虫茧。药剂防治见扁刺蛾。

白痣刺蛾 又名中点刺蛾。因幼虫全身光滑无刺,亦称胶刺蛾、糖果虫。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等国也有记载。幼虫蚕食叶片, 为害茶、柑桔、咖啡、油桐等。

形态 成虫体长约12毫米, 雄蛾全体烟褐色, 翅展23~25毫米,前翅中室下方有一黑褐色近梯形斑,斑内侧红褐色, 上方有一白点, 横脉上有一小黑点。雌蛾体褐黄色, 翅展30毫米左右, 腹末二节背面具黑褐色毛, 前后翅黄白色, 中室下斑较大, 红褐色。卵淡黄色,半透明。幼虫成熟时体长14~30毫米, 宽7~10毫米, 高6~9毫米, 椭圆形乳白色, 稍带蓝绿, 全体无刺。蛹长12~16毫米,短而圆, 初为乳黄色, 后转为褐色。茧坚硬,茧外有一层白色粉状物, 与其他刺蛾区分明显。

生活习性 广东一年发生3~4代, 以老熟幼虫在叶面结茧越冬。各代幼虫期分别为4至5月, 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 8月下旬至9月下旬, 10至11月,全年以第2代虫口发生较多。成虫晚上羽化,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雌蛾产卵于叶背, 散产, 每雌蛾平均产卵70余粒。成虫寿命5~11天。初孵幼虫啃食叶片呈现枯斑, 稍大即吃去半叶或全叶, 老熟后多在叶层较厚处的叶上结茧化蛹。

防治 人工摘除有茧叶片, 灯火诱蛾。药剂防治见扁刺蛾。

英文

eucl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