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茶树芽叶的螨类害虫,均属蛛形纲蝉螨目,其中主要有瘿螨科的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e Watt) 和茶叶瘿螨(Calacarus carinatus Green)、细须螨科的茶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叶螨科的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 Nietner)和跗线螨科的茶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等。
茶橙瘿螨 又名茶刺叶瘿螨。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苏联、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产茶国亦有发生,在印度为害较重,成螨和若螨刺吸嫩叶和成叶汁液,致叶片失去光泽, 叶色转黄, 叶面主脉变红, 叶背呈现褐色锈斑, 并略向上卷曲, 芽叶萎缩。除茶树外, 还为害油茶、檀树、漆树、春蓼、亚竹草等。
形态 成螨体长约0.14毫米, 橙红色,长圆锥形,前体段较宽, 后体段渐细, 前体段有足两对, 后体段有很多环纹, 体上具刚毛, 末端1对较长。卵球形,直径约0.04毫米, 初产时无色透明, 呈水球状, 近孵化时色混浊。幼螨体长约0.08毫米, 初孵时无色, 渐变淡黄色。若螨体长约0.1毫米,淡桔黄色, 幼若螨前体段均有足两对, 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生活习性 在浙江杭州地区一年发生20余代, 3、11、12月份各发生1代, 4和10月份各2代,5、9月份各3代、6、7、8月份各4代, 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严重。初冬气温降至10℃以下时, 各种虫态均能继续活动。一般于次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 成螨开始由叶背转向叶面活动为害。各世代历期随气候而异,当平均气温在17~18℃时,全世代历期平均为11~14天,平均气温在22~24℃时为7~10天, 平均气温在27~28℃时为5~6天。成螨具有陆续孕卵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 多在侧脉凹陷处, 每雌螨平均产卵20余粒,有孤雌生殖习性。自幼螨至成螨需经2次蜕皮,第1次蜕皮后变为若螨, 第2次蜕皮后变为成螨, 每次蜕皮前均有一不食不动的静止期。在茶丛上的分布以上部的成叶和嫩叶为多。幼、若螨绝大部分都在叶背栖息为害, 成螨在叶面和叶背均有, 但以叶背为多。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每年春季随气温上升虫口渐增, 全年有两次明显的发生高峰期, 第1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2次随高温干旱季节的早迟而异,一般在夏季高温干旱期后形成, 但虫口数低于第1次高峰。主要为害夏、秋茶。以气温在18~26℃、相对湿度在80%以上、茶芽全面伸展时对其生育有利; 高温干旱和雨量大、雨期长对其发生发展影响颇大, 往往会引起虫口急剧下降。
防治 实行多次分批采茶, 以压低虫口数量; 在发生高峰期前及时喷施80%代森锌1500~2000倍液、25%喹硫磷、50%虫螨磷1000~1500倍液, 40%乐果1000倍液, 叶面叶背均喷洒周到;在秋茶结束后、害螨越冬前可喷施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50%乙硫磷1000~1500倍液。
茶叶瘿螨 又名龙首丽瘿螨、茶紫瘿螨。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常与茶橙瘿螨混杂发生。苏联、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产茶国亦有发生。成螨和若螨刺吸茶叶汁液,致叶片失去光泽呈古铜色, 叶面沿叶脉密布白色尘埃状蜡质蜕皮壳, 叶脆易裂,严重时大量落叶。
形态 成螨紫黑色, 椭圆形, 体长约0.2毫米,前体段有足两对, 后体段有皱折环纹,体背有5条纵列的白色絮状物。卵圆形黄白色, 半透明,直径约0.04毫米, 幼、若螨体被白色絮状物前体段有足两对, 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茶叶瘿螨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0余代, 主要以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 虫态混杂,世代重叠严重。在江苏、浙江一带全年以7~8月、福建以7~10月为发生盛期。成螨多栖息于叶面并产卵于叶面。每雌虫产卵16~28粒,初发时仅在少数茶丛上, 后渐向周围蔓延扩展。一般气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降雨量少、高温干燥的气候有利其发生, 故干旱季节往往虫口剧增。
防治 见茶橙瘿螨。
茶短须螨 又名卵形短须螨。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产茶国亦有发生。成螨和若螨刺吸成叶或老叶汁液, 致使叶片失去光泽, 叶背常有紫色斑块, 主脉及叶柄变褐, 后期霉烂, 引起大量落叶。除茶树外, 还为害桃、柿、山楂、薄荷、毛茛等。
形态 成螨有红、暗红、橙红等色, 体背有不规则形黑色斑块, 足4对。雌成螨体扁平, 倒卵形, 体长0.27~0.31毫米;雄成螨末端尖呈楔形,体长约0.25毫米。卵鲜红至橙红色, 表面光滑, 长径0.08~0.11毫米。幼螨近圆形, 体长0.11~0.18毫米,桔红色,足3对,后体段末端有背侧毛3对, 2对呈钩状, 1对刚毛状。若螨橙色, 体背出现黑色斑块,足4对, 末端背侧毛均呈钩状,第1若螨体长0.17~0.22毫米,第2若螨体长0.23~0.31毫米。
生活习性 在浙江杭州地区一年发生6~7代, 主要以成螨群集于茶树根颈部越冬, 次年4月逐渐往上迁移至叶片上为害。在南方广东等地, 则无明显休眠现象, 全年以7~9月高温干旱季节为害严重。该螨以雌螨占绝对优势,雌成螨多营孤雌生殖, 卵散产于叶背, 每雌螨产卵30~40粒, 在茶丛上的分布, 以中部的老叶和成叶背面为多。地势高燥, 管理粗放的茶园往往受害较重。
防治 做好茶园抗旱工作,清除茶园落叶和杂草。在发生高峰期前喷施25%喹硫磷、50%虫螨磷1 500倍液, 在秋茶结束后、害螨越冬前喷施波美0.5度的石硫合剂。
咖啡小爪螨
分布与为害 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主要产茶省区均有分布。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亦有发生, 在印度东北部和斯里兰卡为害较重。成螨和若螨刺吸为害茶树成叶,在严重为害情况下也可加害嫩叶。被害叶有红褐色斑,后期整个叶片呈褐色并引起落叶。被害茶丛生长受抑制, 在叶面上常有螨分泌的丝质网。除茶树外, 尚可加害咖啡、芒果、柑桔、黄麻、橡胶、山茶等。
形态 雌成螨体长0.36~0.5毫米,椭圆形、紫红色; 雄成螨体长0.31~0.4毫米,阳茎末端与柄部呈直角弯向腹面, 弯曲部分较宽阔, 向端侧逐渐收窄, 顶端圆钝。卵圆形、红色, 有白色短毛1根, 散产于叶表且多位于中脉两侧和叶面凹陷处, 全年发生10多代至20多代, 旱季发生严重。
防治 合理采养和注意防旱, 减轻为害。发生期中喷施喹硫磷克螨特等杀螨剂。晚秋至冬季喷施波美0.5~1.0度石硫合剂, 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瓢虫、草蛉、捕食螨类)。
茶跗线螨 又名侧多食跗线螨、黄茶螨、茶半跗线螨、茶壁虱。
分布与为害 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产茶省均有分布, 近年四川等地为害严重。成、幼螨刺吸新嫩芽叶, 致色泽变褐, 叶质硬脆增厚, 以至停滞生长。除茶树外, 尚为害棉、蔬菜、橡胶等。
形态 成螨体半透明,有足4对。雌螨椭圆形,长0.20~0.25毫米, 宽0.10~0.1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淡黄至黄绿色, 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纤细长毛。雄螨近菱形, 长0.16~0.18毫米, 宽0.08~0.09毫米, 淡黄色透明, 第4对足粗大。卵椭圆形, 长0.10~0.11毫米, 宽0.07~0.08毫米, 无色透明,卵壳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细小的网状灰白色圆形蜡质小点,计6行,每行6~8个。幼螨卵圆形乳白色,体长0.10~0.11毫米,宽0.07~0.08毫米, 有足3对。若螨稍大,具足4对, 腹背有一白色纵斑, 雄体较细长。
茶跗线螨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代数主要取决于温度。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观察, 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发育零点温度)为10.28℃, 有效积温78.27日度;川西茶区名山县年均温15.5℃, 一年发生20代;川东茶区永川县年均温18℃,一年发生30代。卵期1~8天, 幼螨期1~12天, 产卵前期1~6天, 3~18天完成一代。一般栖息嫩叶背面。以两性生殖为主, 雄成螨一生可交尾多次。卵散产于芽尖和嫩叶背面, 每雌螨一般产卵31.7~52.5粒,最多达106粒。当日均温低于10℃时, 即以末代雌成螨于残留新嫩芽叶、芽鳞、叶柄等间隙处越冬。雌成螨经6个月, 翌年日均温升达10℃以上时, 陆续出蛰产卵于茶丛中下部冗生和徒长枝的芽叶上。一般春茶发生数量不多, 夏、秋茶日均温达20℃以上, 虫数激增, 繁殖1代仅需3~8天, 进入为害盛期。其传播除人为携带外, 季风有助其蔓延扩散。
防治 预测始盛期, 及时组织防治, 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有效积温达235日度左右或年均温15℃左右茶区,始盛期一般在5月下旬,18℃左右茶区一般在5月中旬。当茶园有螨芽叶率在10%以下为为害初期, 向后加30天为始盛期。始盛期前采净或剪净茶丛内新嫩芽叶,喷施50%代森铵500倍液40%亚胺硫磷、50%辛硫磷1000倍液。以后根据茶园调查, 当平均每叶螨卵数达10个以上时再喷药防治。越冬前当日均温近10℃时,除净茶园杂草, 剪净或采净残留的新嫩芽叶后,喷洒波美0.5~1.0度石硫合剂。
英文
injurious mite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