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和等级, 考虑到进化、生理、细胞、遗传与其它亲缘关系, 把茶树系统列成分类阶元。茶树分类属于植物学分类范畴。植物分类学用等级法来表示各类植物亲缘关系的远近。这种等级是用一系列单位来表示的。即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单位。在种之下, 还可以分为变种或变型。茶树属于山茶科植物是没有争论的, 但属以下的争论一直到现在还未完全解决。因而茶树的学名及种以下的变种,仍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茶树的学名首先由瑞典植物分类学者林奈于1753年在他著的《植物种志》中命名为Thea sinensis L.,1762年林奈在再版《植物种志》中, 误把茶树分为红茶种Thea bohea和绿茶种Thea viridis。1818年司维脱首次提出山茶属Camellia与茶属Thea两属合并为山茶属的主张, 但直至1935年才被肯定和采用。1908年乔治·瓦特采纳了Camellia thea Link作为学名,并提出了著名的4个变种; 即:
绿叶变种或尖叶变种 var. viridis 为乔木,叶大。下分6个族(Race)。
阿萨姆地方种 (或Jat)Assam In digenou 分布在印度阿萨姆邦。
那加地方种 Naga。分布在印度和缅甸边境的那加山脉西侧。
鲁夏地方种 Lushai。这种茶树的叶片最大, 唯品质低下, 抗寒力亦弱。在生产上已逐渐被淘汰。
马尼坡地方种 Minipur。分布在那加的南部,茶树抗寒力强, 是印度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缅甸及掸部地方种 Burma & Shan。茶芽上的茸毛较少。
云南大叶种 Yunan& China。
武夷变种 var. Bohea。为小灌木, 叶小,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日本。
直叶变种 var.sticta。为灌木,叶厚而坚韧,侧脉少, 在热带可以随时开花结实, 常见于印度的茶园中。
毛萼变种 var. lasiocalyx。性状介乎绿叶变种(或尖叶变种)与其他变种之间, 栽培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庇隆(Penang)一带。
1919年科恩·斯徒脱(Cohn Stuart)认为Camell-ia与Theu两属亲缘接近,主张合并使用Camellia thei-fera(Grifith)Dyer茶种学名。在种以下有4个变种:
武夷变种 var. bohea, 又称中国小叶种。这个变种实际上是包括了瓦特的武夷,直叶和绿茶(尖叶)等3个变种的内容。
中国大叶变种 var. macpophylla。为乔木茶树,叶大, 叶尖较钝, 系指瓦特的云南大叶种。
阿萨姆变种 var assamics。为乔木茶树,叶大而叶肉薄, 系指瓦特的阿萨姆、鲁夏和那加及马尼坡等4个地方种。
掸部变种 var.shan form。为乔木,叶大, 叶尖细长, 产于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及越南、老挝等地。
随着收集材料的不断丰富, 植物学界对山茶植物的理解亦逐步深化, 对于茶的学名和分类学的地位问题,大多数学者都认为Camellia与Thea两属应当合并。1935年在荷兰国际植物学会议上认为1818年R.司维脱所定的茶的属名Camellia为有效, 而孔茨在1881年提出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为正确的学名。会上还决定把茶属归入山茶属后成立单独的茶组。
1958年英国皇家植物园的席勒在《山茶属的修订》的专著中, 把茶Camellia sinensis (L.)及近缘种的滇缅茶(或称伊洛瓦底茶)Camellin irrawadiensis、大理茶Camellia talie sis和毛肋茶Camellia pubicostaMerrill及细柄茶Camellia gracilipes Merrill等合成茶组。在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下面分为两个变种:
中国变种 var.sinensis 包括两个类型(form):
中国大叶类型 f. macrophylla sieb。这个类型包括原来的大叶变种var.macrophylla及尖叶变种var. Viridis(或称绿叶变种)
中国小叶类型 f. parvifolia Mig。这个类型包括原来的小叶种T.clesosa,普通变种var. vulgaris.pierre的毛茸变种var. pubescens及瓦特的毛萼变种Var.lasiocalyx等。
阿萨姆变种 var. assamica(Mast) kitamura。它包括了勃鲁士的“野生茶”和麦司脱的阿萨姆种T.assamica及瓦特的尖叶变种var. viridis (或称绿叶变种)。
席勒所搜集的种大多数是1949年以前采集的, 而在这以后30多年中,中国的植物学家采集了许多新种,其中在广西、云南最多。1981年中国山茶科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对山茶属近200种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把山茶属分成4个亚属, 19个组,组下再分系,系下是种。茶树(C.sinensis (L.)O. Kuntze.)属于茶亚属(Subgen. Thea(L.)Chang)茶组(Sect. theaDyer)。茶组分四系, 第4系是茶系(Ser.N SinensisChang)。模式种(Typus)为C.Sinensis(L.) O.Kun-tze。下有1个正种和3个变种, 或称4个变种:
正种或称中国变种 var. sinensis. 其内容基本上与R·席勒的中国变种相同。本变种原产中国南部,现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颇多变异, 枝、叶及花有毛或无毛, 叶片大小亦不一, 通常栽培的植株远较野生的原种为小。
普洱变种 var.assamica。这个变种具有秃净的枝、叶和花, 叶片较宽大, 野生状态为高14米的乔木。实际上是栽培茶树var. sinensis.的野生种。亦即栽培茶树是从这个变种培育出来的。由于分类法规的局限性,在命名上把野生的正种当作栽培种的变种来处理。据参与182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去阿萨姆进行茶树调查的勃鲁士的报告, 阿萨姆的茶树是当地掸族人从远东带回去栽培的。
白毛茶变种 (新变种)var. pubilimba chang.Var.nov.本变种和正种及其余变种的区别在于叶膜质椭圆形, 枝、叶及花均披毛。
长叶茶变种 (新组合)var. waldensae(S.Y.Hu)Chang. stat.nov.本变种和正种及其他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倒披针形,上面多少发亮。至于花的形态并无特殊差异。原来定为种,现下降为变种,故称新组合。
以上是茶树分类的演变和进展。长期以来, 形态特征是分类学上常用的鉴定根据。号称现代分类学奠基人的林奈认为,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同种个体永远保持同一的类型。这是形态标准的理论根据。但是, 形态标准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形态差距在不同种类间并不等价, 有时种内变异很大, 同种个体会被区分为异种; 有时种间差异不显著, 异种个体会被误认为同种。因此, 现代植物分类学认为: 一个种的定义单独根据形态学的标准,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基于生殖隔离的生物学准则, 认为种的最完善的理论标准是: 种是能够(或可能的)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 这些类群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这个定义称为生物学上的种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证明野生近缘茶树与普通栽培茶树,种间或种类之间的亲缘和演化关系,今后在进行分类时, 除采用形态标准外, 还应运用生物化学中的同工酶、细胞学中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来进行分析, 以提高茶树分类的准确性。
英文
classification of tea p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