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渔业民俗

最近更新:2023-03-15

简介

渔业民俗是渔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不仅有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还有众多的岛屿、河流、湖泊,居住在这些地域的居民与渔业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渔业民俗也是我国生产民俗中的重要部分。它包括:

一、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鱼汛的季节和周期的规律进行,因此渔业民俗及要适应鱼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因此,这部分民俗主要表现为“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看潮汛)、“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雾雷)、“占电”(看飓期)、“占潮”(看水势)这主要表现在,渔业俗谚上。

二、渔业生产操作习俗。因为各地的习俗不同,这里外面以闽东为例。

渔民出海捕鱼吃饭时,“老大”要坐“上闷”——甲板上吃,伙计在“下闷”——二舱吃;“老大”没有举箸,别人不敢动嘴。通常烤鱼不翻过来,不吃鱼眼睛。
渔民在船上作业多系协作,诸如摇橹划桨拔帆起锭以及拉纤等,都需要一些协调柔和的小调和号子来制约行动,祛除疲劳。摇橹时有《海上渔歌》,启航时有《拔船起锭歌》,讨海时有《渔民讨海歌》,拉纤时有《拔船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唱的有《渔民自叹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唱的有《翻身渔家谣》、《划龙舟》等。
渔民生产靠天、靠神、靠运气的思想很严重,他们信奉妈祖和齐天大圣(少数人信天主)。认为妈祖是海神,齐天大圣法力高强,要靠他(她)庇佑,才能在“水里求财”,得到平安。特别把龙王爷作为图腾膜拜。霞浦渔民,正月初五要把龙王爷请出来迎街。宁德渔民,每年年初总要做一张祈求平安的疏文,跪在龙王爷脚下喃喃祈祷。新船下水要大祭聚餐,渔船出海要祷祭,回船卸载又要“做福”。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日妈祖升天,都要大祭大庆。沿海各地大大小小的妈祖庙、妈祖龛不知其数,尤以宁德天后宫的建设规模最大,宫内石刻龙柱等至今仍保持原貌。
渔民还有许多避凶求吉的习俗。如大船的船头两旁刻有两只大眼睛,叫做“船眼”,以“压”船头,取镇邪意。出船当日如遇死人,或人群吵闹凶打之事,有的改日启航,有的将船眼用红布罩住,不让“船眼”看到不吉利的事。
船到海中如遇大鱼,”老舟代”要分辨出就来讨食的,还就来问路的。若就来讨食的就用米倒入海中喂它;就来问路的,就凭罗盘念出方向,让它泅去。如遇怪鱼”海和尚”出现时,则用”字纸符”撒到海中,予以镇邪。船到北茭(黄岐半岛)过弯道出海时都要烧香化楮(俗称棉衣、草鞋仔),叫做散发”买路钱”。
霞浦一带沿海流行”艋艚打桩”习俗。”艋艚”即定置网作业。挂网的桩位俗称”桁位”,有优劣之分,每3年轮换一次。每年农历正月,定置网作业者齐集于神像前祷告,抓阉桁位,然后请帮工打桩。打桩时应备酒菜款待帮工,俗称”打桩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渔业生产单位多仍沿袭此俗。

三、渔业禁忌习俗。渔业的禁忌习俗较多,涉及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船上的人家忌讳说“fān”"dǒu""gài"等词,即使不得不说也要使用隐语在行动上,他们忌讳打翻东西,掉落筷子,他们忌讳晒在沙滩上的渔网被人跨过等。

渔业农谚

二八好行舟
六月上红云,劝君莫驶船
海水在分路,无风便是雨
谷雨是北风,山空海也空
只惊七月半水,不惊七月半鬼
冬至、上元边,白鱼游来要吃圆(汤圆)
大寒交春,鱼虾向外奔
海水一日晚五里(半小时)
一靠风、二靠潮、三靠使橹摇
有风(暴)吓煞,呒风摇煞
老大勿识风,不知潮,委屈伙计摇
船上一张篷,能驶八面风
千摇万摇,勿如风篷直腰
顺风弹弹缭,省得用橹摇;逆风缭弹弹,硬木舵弯弯
顺风加镶边(加小篷),老大吃潮烟,伙计讲聊天
央央猛猛(阵风)搭半篷,驶拢驶开半边风
南风夹北水,老大吃不住
顶风扯篷,顺水倒氽
老大当一世,难驶顺水兜水
平风平浪天,浪生岩礁沿;发出啃啃响,天气就要变
涨潮(时)潮勿涨,渔船莫出洋
浑水泛泡,趁早抛锚
东风带雨勿拢洋,挫转西风叫爹娘
带子雾露猛东风,呒郎向盘轧勿准
船怕横浪
东北风,浪太公
东风来,浪窜顶;西风来,潮转正
东风浪淘底,西风浪刨面
西风不过午,过午就是虎
海浪涌进岙,台风就要到
海上起蛮涌(长浪),必有大风到
小潮像大潮,台风随着到
起九要打暴,九头必有暴
两夹潮,网翻肚,风暴夹屁股
霜落南风一朝暴,南风出西潮,一定要打暴一日南风一日暴,三日南风呒没暴
北洋潮急,南洋礁多
旋涡勿散,必有暗礁
浪叫有礁,鸟叫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