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杂交育种中,连续多代混合种植杂种后代群体,一般不加选择,直至其中个体纯合程度达到要求时再进行一次个体选择的杂种后代处理方法。亦称“集团法”。是杂种后代处理两个基本方法之一。
混合法是瑞典尼尔森·埃尔(Nilsson-Ehle) 1908年首先倡导的,用以处理冬小麦杂种后代。随后不少育种家取其简便易行,相继采用此法。60年代以来日本在稻麦育种中也广为应用,几乎与系谱法并重。但在中国、欧洲等国家则远不如系谱法为普遍。
典型混合法的程序如下图所示。从杂种一代开始,各代都按组合收获、脱粒,然后取样混合种植,除必要的去杂去劣外,不进行单株选择。直到F5~F8代再进行一次单株或单穗选择,次年种成株系或穗系,再选优升入产量比较试验。每代样本大小因育种规模、工作条件和材料性质而异,一般每组合以不少于1万粒(株)为宜。混合种植年限的多少,视杂种群体中的个体要求达到的纯合程度决定。
混合法示意图
与系谱法相比较,混合法的优点在于: ①更适于数量性状的选择。由于数量性状在早代的遗传力低,个体选择效果差,并会导致某些优良基因的丢失。混合法在早代不作选择,等到晚代性状遗传力随纯合程度提高而增大时再进行选择,效果较好。②混合种植通过自然选择的压力可以改变群体内的基因频率,有利于适应性的加强。③混合种植简单易行,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有利于容纳更多材料,适当扩大育种规模。
混合法的缺点在于: ①在一个世代里,众多的目标性状只能依靠自然选择,进展较慢,且无系谱资料可供参考。②混合种植必然会因株间生长竞争而带有一定数量的不良基因型,如发生植株蹿高、为增加粒数而使籽粒变小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混合种植表现好的杂种群体,从中选出的优良单体,和以后在生产上单一基因型栽培的条件下不一定表现一致。③自然选择有时会与育种目标有矛盾,导致群体内早熟、矮秆等类型生长不良,削弱竞争力。为了弥补这些缺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在适当世代针对抗病、早熟和穗部性状进行一次或多次穗选,每次穗选后混合成下一轮的杂种群体,称选择混合法,以求提高某些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亦可在开始分离世代即按不同性状类型将一个组合后代分别选择组成若干集团,然后按集团混合种植,称集团混合法。G.M.巴特(Bhatt)等在澳大利亚从事小麦育种时还用混合法结合机械选择,即到达预定收获期时先将超过一定高度的穗子割掉,并在脱粒后用分色仪、粒重仪和粒形仪筛选出白粒、大粒、圆粒,可以大大提高株高、生育期和籽粒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杂种后代出现的频率。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采用浮选法,漂选出蛋白质含量高的小麦杂种种子,也是种有效混合选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