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百科

黄曲霉毒素

2023-04-11

简介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毒性代谢产物。已分离鉴定的有12种以上,结构均为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根据荧光颜色、色谱Rf值及结构等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P1、GM1、毒醇等。凡二呋喃末端有双键者毒性较强并有致癌性,如B1、G1和M1。耐热,于280℃发生裂解。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易溶于氯仿、甲醇,而不溶于正己烷、石油醚和乙醚。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及发酵食品等。属剧毒类,毒性极强的肝脏毒。已报道火鸡、雏鸭、小鸡、猪、牛及人的中毒事件(参见黄曲霉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毒性以雏鸭最敏感。经口LD50 (mg/kg(体重)): 雏鸭0.335,猪0.62,鳟鱼0.8~1,猴2.2,大鼠7.2,小鼠9.0,地鼠10.2。B1、G和M1的二呋喃环末端双键可经代谢活化成亲电子性的环氧化物,可与生物大分子结合,与其毒性、致突变性及致癌性有关。可引起多种实验动物的肝癌,以大鼠最敏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凡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人类实际摄入量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我国于1975年颁布了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玉米、花生、花生油≤20μg/kg;玉米及花生仁制品 (按原料计)≤20μg/kg; 大米及其他食用油≤10μg/kg; 豆类和发酵食品≤5μg/kg; 婴儿代乳品中不得检出。

英文

aflato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