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百科

红三叶

2023-04-11

简介

豆科三叶草属中的一个种,学名Trifolium pratense L.,多年生草本。又名红车轴草。牧草作物。原产于东南欧及小亚细亚,公元第三至第四世纪欧洲开始栽培。1500年传入西班牙:1550年传入意大利、荷兰,随后传入德国、法国; 1650年传入英国; 1766年苏联始有栽培记载; 1790年传入美国。现为欧洲各国,美国东部及新西兰等海洋性气候地区最重要豆科牧草之一。美国与苏联为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中国新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都有野生,而以鄂西山区分布较广,云南、贵州、湖北等省已栽培推广。

特征 主根入土不深,侧根发达,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土30厘米深土土层内,一般有分枝10~15个,高的达30个以上,茎圆中空,长90~140厘米,直立或斜上。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椭圆形,叶缘有细锯齿,先端钝圆或微凹。叶面有灰白色“V”形斑纹。叶柄长,托叶大,长圆形,先端尖锐,膜质,有紫色纹。头形总状花序,长1.2~3厘米,聚生于茎梢或腋生小花梗上。每个花序有小花100朵左右,红色或紫红色,异花授粉。荚小、横裂,每荚内含种子一粒。种子椭圆形,棕黄色或浅紫色,千粒重1.5克左右(见图)。茎叶、花梗均具茸毛。

红三叶

特性 长日照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宜夏季酷暑,冬无严寒地区生长。一般在≥10℃年积温2 000℃左右地区生育良好。不耐热,35℃生长受限制,低于-15℃难以越冬。温度为15~25℃,年雨量以1 000毫米左右生长最适宜,耐湿、不耐旱。夏季高温高湿或干旱均生长不良或致死亡。对土壤要求以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并富含钙质的粘壤土为最佳,次为壤土、砂土。略能耐酸,土壤pH6~7最为适宜。不耐盐碱。

类型 分两型。晚熟型:根系较强大,根颈入土深。植株较高大,分枝多,株丛密,株体多毛。生长发育较慢,开花较早熟型晚10~20天,花期长,再生力较差,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一两次,产量较高,质量较差,需日照较长,抗寒性较强,为冬性发育类型。宜生长季节短,高纬度或海拔高地区栽培。早熟型:需日照较短,属春性发育类型。生长发育快,再生性强,生长期较长,每年可收割2~4次。耐寒力不如晚熟型,较耐高温干旱。

栽培技术 种子较小,整地宜精细。秋播或春播,早秋播种为佳。单播每公顷播种量12~15千克。行距20~40厘米,播深1~2厘米。一般不施氮肥。施磷钾肥尤其是磷肥可提高饲草产量和质量。首次种红三叶的地块应用根瘤菌剂接种。早期生长慢,可与麦类或油菜等行间套种,以利越冬。伴种作物播种量可为其单播量的25~50%,并应及早收割以免生长过盛妨碍红三叶的生长。也可与黑麦草、鸡脚草、苇状羊茅、猫尾草等混种,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常见病害为菌核病Sclerotinia trifolium,早春雨后潮湿最易发生,应注意防治或刈除。

收获利用 生长期短,根系发达,不易木质化,翻后易腐烂。在长江以南一部分中性土壤上可作为水旱轮种地冬季绿肥作物,或为农田中的重要牧草。忌连作。作牧草用,放牧、青饲、制干草或青贮料均可,而以制干草为主。初花至盛花期刈割。每公顷产鲜草可达750吨,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蕾前刈割的约为20%,花期刈割的约为15%。放牧宜适度,以免引起臌胀病,制干草时叶片不易脱落,净能含量较高,而蛋白质含量则较低,草质较粗糙。结实力强,可以刈割一次后再生草留种,每公顷产种子一般为230~450千克。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