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百科

突触

2023-04-11

简介

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接触部位。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和实现神经调节功能的关键位点。广义的突触还包括神经元与肌细胞或腺细胞的接触部位。

神经元之间能以胞体、树突或轴突形成彼此间的突触联系,因而可以形成轴—树型突触、轴—体型突触、轴—轴型突触和树—树型突触等各种类型的突触。一个神经元轴突分支的终末部分,一般可以形成称为终末扣结或膨体的环状或扣状的膨大结构,并以这种结构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轴突或树突的表面构成突触;甚至与该神经元的树突、轴突分支形成自身突触。终末扣结末端的膜,称突触前膜,它所接触的另一神经元的胞体、轴突、树突或自身树突、轴突的膜,称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空隙,称突触间隙。一个突触就是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在终末扣结的轴浆内含有线粒体和大量内含递质的突触小泡。不同的突触小泡大小和形状不同,所含的递质也不同(见神经递质)。突触前膜和后膜上都存在受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般都反复分支,并各与许多后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而在该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上又可以同时接纳来自多个不同神经元的终末扣结。因此,对某一神经元而言,它可能即是突触前神经元又是突触后神经元。由于轴突、树突分支多,有时一个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可多达几十万个。神经元之间就是以这种相互联接的突触结构,形成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

神经系统内信息的传递,是以动作电位的形式,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方式有化学性和电性传递两种。哺乳动物的突触传递绝大多数是化学性传递。化学性传递是以化学递质为中介,当动作电位传至突触前末梢时,Ca2+从细胞外进入末梢内,促使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近,小泡与前膜接触,继而融合并破裂,于是小泡内的化学递质释出至突触间隙,这一过程称胞裂外排。释出的递质穿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受体蛋白分子构型的变化,并激活一系列酶系统,使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突触后电位。若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Na+、K+和Cl-的通透性,特别是Na+通透性增加,使Na+从膜外进入膜内,膜呈现局部去极化,以电紧张形式向周围传播,变化到一定程度,触发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从突触前神经元传至突触后神经元,从而完成信息传递,突触后膜的这种电位变化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若抑制性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则使膜对K+、Cl-通透性增大,特别是Cl-从膜外进入膜内,引起膜内负电位增大,膜呈现超极化,并以电紧张形式迅速向周围传布一定范围,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兴奋性降低,信息传递受到抑制,突触后膜的这种电位变化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动作电位经过化学性突触时,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突触传递需经递质释放,扩散以及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等一系列过程,耗时0.5~2毫秒,所形成的后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可以进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而且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当缺氧或二氧化碳增加以及酸碱度改变,均可以影响突触部分兴奋传递;还对某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

电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作用。突触前膜与后膜间的阻抗很低,而且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能直接跨越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其传递速度快,延搁时间短,又是双向传递。

英文

syna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