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百科

秦川牛

2023-04-11

简介

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地方良种。属大型役用品种。

历史 公元前8世纪古籍中就有关中地区“择良牛献主”的记载,主要是作食用,也用于耕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牛耕铁耜促进了华夏的生产力,牛成为主要役畜。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种子,在关中地区广为种植,使当地牛种质量有了显著的改进。汉初已有“饲苜蓿、重改良、牛质佳、昔两牛一乘,今一牛一乘”和牛肉“细嫩、具纹、烙饼牛羹,膏脂润香”的记述。说明那个时代当地牛已具良好的役肉性能。关中地区是历代粮食主产区,农民有丰富的选种和饲养管理经验。1958年之后,相继成立乾县和渭南两个良种选育辅导站、五个省属和县属牛场,1965年制定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1973年推广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1974年成立秦川牛选育协作组,制定选育方案,开展良种登记,建立育种档案,对提高秦川牛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1986年国家标准局批准秦川牛国家标准。

产地与分布 主产于陕西省的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武功、扶风等15个县、市。分布于关中平原的27个县、市及渭北高原地区以及甘肃省的庆阳地区, 总头数在70万头以上。

外貌特征 秦川牛体格高大, 骨骼粗壮, 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头部方正,肩长而斜。胸部宽深,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结合良好。荐骨部稍隆起,后躯发育稍差。四肢粗壮结实,前肢相距较宽,蹄叉紧。公牛头较大,颈短粗,垂皮发达,耆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鬐甲低而窄,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弯。公牛角长14.8厘米,成年母牛为10厘米。毛色为紫红、红、黄色三种。鼻镜呈肉红色,角呈肉色,蹄壳分红、黑和红黑相间三种颜色。体重公牛594.5±116.7千克,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分别为141.4±6.3厘米、160.4±11.2厘米、200.5±13.8厘米和22.4±1.8厘米; 母牛相应为381.3±72.1千克, 124.5±6.0厘米、140.3±11.7厘米、170.8±11.7厘米和16.8±1.3厘米 (彩图90)。

生产性能 经肥育的18月龄牛的平均屠宰率为58.3%,净肉率50.5%。肉细嫩多汁,大理石纹明显。泌乳期为7个月,泌乳量715.8±261.0千克。鲜乳成分为:乳脂率4.70%±1.18%,乳蛋白质率4.00%±0.78%,乳糖率6.55%,干物质率16.05%±2.58%。公牛最大挽力为475.9±106.7千克, 占体重的71.7%。

英文

Qinchuan C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