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百科

兽医药理学

2023-04-11

简介

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当药物进入机体或与病原体接触时,就有机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药物影响机体或机体内的病原体,表现出各种作用,另一方面机体也不断作用于药物,使之在体内发生位置上(如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结构上的变化,失去或改变药物的作用而排出体外。研究药物对机体或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为药效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发生位置上和结构上的变化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

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兽医药物学的发展与人医药物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用药物与兽用药物基本相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兽用药物和用法等的记载。秦汉时代(公元前200~公元220年)汉代药学文献《居延汉简》及《流沙坠简》中有兽医处方的记载。汉末三国时期(公元1世纪)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有专用兽药的记载。后汉魏伯阳(约公元121年)炼丹作药,用犬作药性及毒性试验,成为药物化学的基础。后魏(约公元533~544年)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载有兽医方剂手术40余个。明代(1368~1644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兽医用药物60余种;万历年间(1608年)中国兽医专著《元亨疗马集》中载有药物200多种,处方400余个,至今仍然是中国民间兽医的重要文献。

现代药理学开始于19世纪,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研究和提取是随着化学的发展而深入的。在这阶段,药师赛上纳尔(Serturner,1820)从阿片提炼出吗啡,从而从成分复杂的粗制剂提炼出纯品。英国药学家弗雷泽(Fraser)和化学家布朗(Brown)于1869年发现季铵化合物都有箭毒样骨骼肌松弛作用,证明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的效应是密切相关的。药物化学结构的阐明和人工合成促进了合成药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结构和药效关系的提出,进一步推动药物合成科学;同时,由于药物来源的增加,也加速了药理学、包括兽医药理学的建立与发展。19世纪生理学等基础科学兴起,应用实验动物及某些化学物质研究生理功能及对器官的作用,为药理学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构成了实验药理学发展的背景和基础。随着药理学和生理学的密切联系和共同发展,20世纪,首先是受体学说的推广、化学治疗药和抗生素的发现。随着新药研究的发展,刺激了药理学对药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及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从动物体到人体的探索和观察中进行新药评价并形成了临床药理学。

内容和任务 药效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内容的两个方面。包括药物体内过程、药物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药物的来源和性状、化学结构、制剂、用法和用量等。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从理论上指导合理用药和新药评价;对群发病和多发病的化学治疗;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质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常用药物在畜体或畜产品中的残留; 中草药制剂、成分与疗效等。现代药理学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是:①研究剂量与生物效应的关系;②研究药物作用部位和机理;③研究药物吸收、分布、转化及代谢的规律;④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为在理论上指导临床工作人员正确用药提供依据,为发展新药和中西结合,弄清药物化学分子和生物机体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关系,阐明生命的生理生化过程提供资料。

研究方法 与有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生理学、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创造许多新分析仪器和新方法,特别是同位素、微电极、细胞及组织培养、基因工程及电子计算机等为现代兽医药理学研究提供更多有用的手段。其特点是药理作用的定量与边缘学科新技术的应用。观测药理作用可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不同水平进行。测定药物的剂量(浓度)与效应关系(量效关系)可以计数或计量,以推测药物的作用方式。把量效关系的规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用于临床,可以帮助估计药物浓度、药效和毒性的关系,并取得安全用药的效果。

相关学科 药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的研究促进了药理学与生理学以外的基础生物医学科学,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之间的密切关系。现代药理学在基础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药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分支学科 兽医药理学的发展和其他科学一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向微观和宏观发展,例如分子药理学和行为药理学。另一方面是分化成分支学科及其他生物医学互相渗透形成边缘学科,例如生化药理学、时间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等。

分子药理学是以分子为基本功能单位,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对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分子水平阐明药物影响整体功能及机体处置药物的作用原理。其重要核心理论是受体学说。分子药理学的另一个活跃的领域是研究药物分子与酶分子之间的作用。已知很多药理作用是通过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抗胆碱酯酶。药理作用是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无论后者是酶还是非酶蛋白质,或者是核酸,都要求两个分子在结构上能够契合。根据药物的结构和效应关系分析可以设计新的药物分子。因此,分子药理学的发展既研究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 有助于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规律, 又用为筛选和设计新药, 获得更多安全有效的兽药。

免疫药理学研究利用药物或免疫效应物调节机体免疫应答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体内有调动和加强机体免疫机能的物质, 如干扰素、胸腺素、淋巴因子等,它们起到某种疗效如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的作用。由于免疫反应异常表现的疾病, 例如过敏反应、过敏休克等的发病原理已逐渐被认识,因而研究和发展了有针对性强的药物。无论研究药物对免疫过程的抑制或刺激的免疫调节, 或者研究药物以控制免疫应答的免疫治疗, 都属于免疫药理学的研究范围。此外, 免疫测定是利用免疫机制作为分析检定药物和激素的手段,提高对药理作用机制的认识, 这也是免疫药理学和兽药分析的一大进展和重要方面。

遗传药理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的。它是研究遗传因素造成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改变的科学。由于药物作用基础的机体, 其生化、生物物理过程都受基因控制, 因此一切药物作用都受遗传影响, 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和种别差异也受遗传因素所决定。遗传药理学的内容包括有研究少数个体对药物产生特异性反应的机理, 研究遗传性的异常药物反应等。这些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动物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

时间药理学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它是根据生物学上的时间特性探索药物作用规律, 并将之作为一种生物时间的函数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生物周期性如何影响药理作用。由于投药的时间和季节不同,药物作用强度有很大差异。时间药理学的研究与兽医临床关系密切, 对指导用药有实际和重要意义。

现状 兽医药理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往往在各种动物机体进行, 因此兽医药理学的发展丰富了生物科学、兽医学、医药学的内容。近十年来药物在健康或疾病动物所作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 种属差异和疾病机体的异常机能对药物在体内代谢有很大的影响。兽医药理学是随着畜牧生产和兽医实践而发展的, 因此, 兽医药理学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 还从动物的特点出发, 提供研制兽用剂型,寻找高效、长效、低毒新药剂的理论依据。在近代畜牧业中, 由于需要提高生产及产品质量, 近年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提高瘦肉率的猪生长激素和增加奶产量的牛生长激素也是兽医药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英文

veterinary pharm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