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豆科大翼豆属的一个种,学名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或Pha-seolus atropurpureus DC.又名暗紫菜豆。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澳大利亚育成的栽培品种色拉特罗(Siratro)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65、1974年先后引入中国广东、广西试种,已成为南方建立人工混播草地的主要豆科牧草之一。根系发达。茎匍匐蔓生,长达4米以上。三出复叶,叶面深绿色,叶背有银灰色茸毛,叶片卵圆形,长3~8厘米,宽2~5厘米,两侧小叶常具浅裂。花暗紫色,翼瓣大于旗瓣,闭花受精。荚果顶端稍弯,长约8厘米,宽5毫米,含种子约12粒,种子褐色或黑色,卵圆形,每千克约8万粒。喜热带潮湿一干旱气候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9~23℃,最低月平均温度6~13℃,年降雨量800~16 00毫米的地区。最适生长的昼温27~30℃,夜温22~25℃。较耐寒,冬季气温降到零下9℃,仍有大部分植株存活。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在轻质土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更好。耐干旱,但不耐盐。种子硬籽率40~70%,播种前宜用热水、机械或浓硫酸处理,再接种“豇豆型”根瘤菌CB 756。通常与非洲狗尾草、绿黍、盖氏虎尾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行距40~50厘米,条播,每公顷播种量2~8千克。载畜量每公顷通常为1~1.5头牛,重牧会造成混播草地退化。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翼豆与南迪狗尾草(Nandi setaria)混种,大翼豆干物质产量可达3000千克/公顷以上,混合产量12 000千克/公顷以上。印度分析,平均含粗蛋白质23.0%,粗纤维30.4%,无氮浸出物29.7%,钙1.42%,磷0.21%。每公顷产种子100~16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