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百科

2023-04-10

简介

动物的实质性泌尿器官。位于腹腔上部, 腰椎腹侧, 左右各一。

发生 在发生期间先后经历三代肾,位置不同,即前肾、中肾和后肾。在胚体前部的生肾节形成许多前肾小管,其近端开口于体腔,末端向后弯曲连接成前肾管,向泄殖腔伸长。前肾不发生泌尿作用,仅为遗迹性器官,发生后不久即消失。当前肾还未消失时,中肾已开始发生, 由胚体中部的生肾节形成更多的中肾小管,其近端内陷成肾小囊,包在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管球外,末端连接到前肾管。前肾管延续为中肾管。中肾在胚胎早期和中期有排泄功能,以后失去作用,被后肾所代替。后肾在中肾还未消失前即已开始发生,从中肾管后端背面突出一对盲管称输尿管芽或后肾管,后肾管向前伸展,形成集合小管、肾盏、肾盂和输尿管的原基, 肾小体和肾小管则由生肾节分化出的生后肾组织形成。后肾是禽类及高等哺乳动物的永久性肾。

形态及类型 马肾表面平滑,为单乳头肾。肾叶完全融合,肾乳头联结为一个总乳头称肾嵴,乳头管开口于肾盂。肾盂位于肾门凹陷处的正中区。马的右肾呈圆角等边三角形,左肾呈蚕豆形。牛肾表面有沟,为多乳头肾。皮质融合不完全,表面有分叶沟。乳头管开口于肾小盏经大盏到输尿管。牛的右肾呈上下稍扁平的椭圆形,左肾厚而狭窄,呈三棱形,前端小而后端大。羊肾为表面平滑的单乳头肾,左、右肾均呈蚕豆状。猪肾为表面平滑多乳头肾,具有融合的皮质和分开的髓质乳头,乳头管开口于小盏经大盏与肾盂相连。猪左、右肾均呈上下扁平的长椭圆形。

组织结构 肾表面包有纤维膜,内侧凹陷为肾门,是输尿管和血管等出入之处。肾门内为肾窦,内有肾盏和肾盂等。肾实质的外周为皮质,内部为髓质。髓质形成似一倒置的锥体,锥体的底部宽大与皮质相接连,尖端钝圆称肾乳头。每个肾锥体及其周围的皮质构成肾叶。髓质有许多直行的肾小管呈辐射状条纹伸入皮质,称髓放线。髓放线之间的皮质由许多肾小体和盘曲的肾小管组成,称皮质迷路。一个髓放线及其附近的皮质迷路共同构成一个肾小叶。肾的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皮质内, 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的一侧是小动脉出入处,称血管极。对侧称尿极,肾小管与肾小囊在此相接。血管球是肾动脉的分支形成输入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分成许多毛细血管,以后又汇合成输出小动脉,由血管极离开肾小体。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端膨大凹陷形成的杯状囊,囊内容纳血管球,囊壁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分内、外两层,两层之间为囊腔,当血液流过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内的物质被滤入囊腔,这些滤液称原尿。肾小体的滤过屏障由三层组成:血管球内皮;内皮和上皮共同的基膜:血管球上皮(脏层)。

肾小管依次分近端小管曲部和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和曲部。近端小管曲部连接肾小囊,首先在肾小体附近迂曲行走,其直部从髓放线直行走向髓质称降支,当口径变细时则成细段,接着远端小管直部又直行返回皮质称升支,远端小管曲部也迂曲在肾小体附近。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组成髓袢。肾小管的管壁除细段为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外,其余各段均为立方状或锥体形。肾小管对原尿有选择性吸收、扩散和排出某些物质等作用,生成的尿液经集合管、乳头管开口于肾盏或肾盂(图1、2)。

图2 肾皮质和髓质切面(低倍)

血管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三角区内,由三部构成:①球旁细胞为入球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变成的上皮样细胞,能产生肾素,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②致密斑为远端小管曲部上皮,细胞变狭长,排列紧密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以调节肾素的分泌;③球外系膜细胞是位于复合体中心的细胞群,细胞较小。

禽肾 实质由许多皮质小叶和髓质小叶构成,皮质小叶中央有中央静脉,环绕中央静脉有许多肾单位。大部分肾单位无髓袢, 整个肾单位全部盘曲回绕在皮质小叶。远曲小管最后分别汇集于肾小叶周缘的集合管, 集合管向下延伸通向髓质小叶。在有髓袢的肾单位, 由皮质小叶延伸到髓质小叶, 又折回皮质小叶与远曲小管相接, 由远曲小管再汇集于集合管通入髓质小叶。每一髓质小叶接受数个皮质小叶的髓袢和集合管, 集合管汇合后穿出髓质小叶与其他集合管汇合成输尿管。无肾盂。

功能 通过尿的生成排出代谢终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 生成一些活性物质, 调节动脉血压和红细胞生成等。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终产物(尿素、尿酸、肌酸酐等含氮物质)主要由肾脏排出, 机体不能利用的硫酸盐和其他含硫物质、也随尿排出。肾脏通过排出浓缩尿或稀释尿的调节, 来维持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平衡。肾脏在激素的作用下,通过肾小管调节钠、钾、磷、钙等电解质的排出, 使其在体液中的比例和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肾脏排出多余的固定酸, 在调节体液酸碱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脏还有内分泌功能, 如肾素是肾小球旁细胞所合成的蛋白分解酶, 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形成血管紧张素,加强血管收缩和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动物食入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皮肤合成维生素D3后,在肝内羟化成25-羟胆钙化醇,后者在肾脏中进一步羟化成为具有活性的1,25-二羟胆钙化醇,它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肾脏能产生红细胞生成酶、它作用于血浆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 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能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 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此外, 肾脏能分泌前列腺素A2及F2,具有强烈的血管扩张和抗高血压作用。

英文

ki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