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覆盖动物体内外表面的膜状组织。由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具有防卫、吸收、分泌、排泄及感觉多种功能。并形成选择性滤过屏障。
结构 上皮细胞形状虽然不同, 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皆呈多边形。根据细胞高低不同基本上分为三种形状: ①扁平细胞, 高度小于宽度, 位于细胞中央的有核部分较厚; ②立方细胞,高度大致与宽度相等,形如方盒: ③柱状细胞, 高度明显大于宽度。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即其向着体表或腔隙的面称游离面、与之相对的面称基底面。上皮细胞靠近游离面的部分是顶部,靠近基底面的部分是底部, 细胞器在上皮细胞内的分布也具有极性, 如高尔基复合体常位于顶部。
基底面一般借一层由细胞外物质(主要是粘多糖)所组成的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苏木紫伊红(H.E) 染色标本上基膜呈均质无结构的薄膜,银染色着黑色,过碘酸—希夫氏(PAS)反应阳性。超微结构可分三层:①透明板为邻接上皮细胞膜的透明带。②基板内有胶原蛋白性的细丝, 呈网状, 埋在粘多糖的无定形基质中。③网板较厚, 位于基板之下, 由网状纤维小束埋在蛋白多糖的基质中构成。肾小球内的基膜有基板而无网板。
上皮细胞产生基板, 成纤维细胞产生网板, 基膜的功能除起支持、连接和固着的机械作用外, 同时也具有半透膜性, 即具有选择的通透性, 便于血液和上皮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在某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为了适应其特殊功能, 常形成 一些特化结构。以吸收为主要机能的细胞, 游离面在电子显微镜下有可分清的细长形指状突出,称微绒毛,微绒毛数多而排列整齐时, 则成为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纹状缘(见于肠上皮)和刷状缘(见于肾近曲小管上皮)。微绒毛的轴心由并行排列的细丝构成。分布于附睾管上皮的微绒毛非常长, 互相接触形成小簇, 称静纤毛。在上皮细胞游离面有伸出的能运动的纤毛, 分布于呼吸道上皮和输卵管上皮。纤毛运动可推进上皮表面的液体、灰尘、微生物等各类物质, 纤毛比微绒毛长得多,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其断面中有9组微管。
在上皮内无血管和淋巴管, 来自血液中的营养物质, 必须通过结缔组织和基膜才能渗透到上皮。上皮的神经分布较丰富, 神经纤维穿过基板后进入上皮细胞之间, 形成游离神经末梢。
来源和分布 胚胎外胚层产生表皮、皮肤腺及口腔粘膜和肛门粘膜的上皮。内胚层产生消化管及呼吸道上皮以及它们的附属腺, 如肝、胰、胃腺及气管腺等。中胚层产生生殖道上皮、泌尿系统上皮和浆膜腔的上皮, 间充质产生内衬血管和淋巴管的上皮。一般把内衬浆膜腔的上皮称间皮, 把内衬血管和淋巴管的上皮称内皮。
分类 依胚层来源分, 有外胚层上皮、内胚层上皮和中胚层上皮。按机能分, 有被覆上皮、感觉上皮及生殖上皮。根据形态分, 有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及变移上皮, 其中被覆上皮分布最广(图)。
上皮组织
(a) 单层扁平上皮; (b) 单层立方上皮; (c) 单层柱状上皮; (d) 复层扁平上皮;(e)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f) 变移上皮
英文
epithelial t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