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百科

民猪

2023-04-10

简介

产于中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地方猪种, 原称东北民猪, 1982年改称民猪。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与辽宁接壤的一些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据1982年不完全统计,有繁殖母猪近2万头。民猪是由山东和河北移民带入的华北小型和中型黑猪, 与原产于东北地区的本地猪杂交,经长期选育而成。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和群众要求的不同, 民猪逐渐分化出大、中、小三种类型 (彩图113)。

体型外貌 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体躯扁平,背腰窄狭,臀部倾斜,四肢粗壮。乳头7~8对,在中国地方猪种中,仅次于太湖猪。全身被毛黑色,毛密而长,猪鬃较多,冬季密生绒毛。随着饲料和饲养条件的改善以及选育工作的开展, 民猪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提高。20世纪30年代中期, 中型猪8月龄体重33千克,14月龄96千克;到70年代,8月龄体重90千克。成年猪体重,公猪195千克,母猪151千克,体长分别为148厘米和141厘米, 胸围分别为139厘米和132厘米, 体高分别为86厘米和82厘米。

繁殖性能 性成熟早,母猪初情期在128~142日龄左右,体重达60千克时,卵泡已成熟,并能排卵。母猪发情征候明显,受胎率高,护仔性强,分娩时无需人工护理。农村饲养的母猪多于体重50~60千克时开始配种, 大农牧场饲养的公猪一般于9月龄体重90千克、母猪于8月龄体重80千克左右开始配种。头胎母猪产仔11头,二胎11. 5头,三胎12头, 四胎及四胎以上13. 5头。泌乳期(60日)平均泌乳量为5. 6千克,有效繁殖利用年限达5年以上。

生产性能 生长肥育猪日增重458克, 每千克增重耗消化能51兆焦耳。90千克屠宰, 胴体瘦肉率为46%左右;脂肪率为36%左右, 肉质优良。民猪具有抗寒、产仔较多、肉质好、体质健壮等优点。在一年内气温由高(33℃)到低(-20℃)变化时,肛温仅相差0. 88℃,在各猪种中变化最小。在-28℃严寒下,民猪可在室外长时间逗留而不表现颤抖和鸣叫。其缺点是皮厚,脂肪率高,增重慢,后腿肌肉不发达。民猪在体重30~90千克阶段, 生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哈尔滨白猪,每千克增重需5. 29千克饲料,哈尔滨白猪需4. 64千克饲料。民猪在60千克体重以前阶段对有机物质、能量及粗蛋白质的利用都较低,60千克以后阶段才有提高, 其总的生长肥育性能不如哈尔滨白猪。

英文

Min P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