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毛首属线虫的不同种分别寄生于牛、羊、猪和犬等动物的盲肠和结肠引起的寄生虫病。又称鞭虫病。毛首线虫属毛首目、毛首科(Trichuris)、毛首属。虫体前部细长, 呈毛发状, 整个虫体的外形,前细后粗像鞭子,又称鞭虫。
猪毛首线虫病 猪毛首线虫寄生于盲肠和结肠引起的寄生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猪毛首线虫〔T. suis(Schrank,1788)](图1), 体长约30~50毫米,前部约占全长之2/3。虫卵呈黄棕色,两端有塞, 大小约55×25微米。发育史属直接型, 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经口感染。进入猪体后, 在寄生部位直接发育为成虫,需时30~40天。主要危害幼猪。虫体的头部深入粘膜内, 引起盲肠和结肠的慢性卡他性炎症。严重感染时,盲肠和结肠粘膜有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食欲减退, 消瘦, 贫血, 腹泻, 排水样的血粪, 体重下降。可引起断奶期仔猪死亡。虫卵形态易识别, 在粪便中发现大量虫卵或剖检病畜发现大量虫体, 均可确诊。采用敌百虫、左咪唑、氟苯咪唑或苯硫咪唑等药驱虫均有效。预防主要是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及时清理粪便, 堆积发酵。严防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
图 1 猪毛首线虫
牛、羊毛首线虫病 毛首线虫寄生于牛、羊的盲肠(偶在结肠)引起的寄生虫病。羊多有寄生, 牛较少见。常见种有:绵羊毛首线虫〔T.ovis (A-bildgaard,1795)〕(图2);球鞘毛首线虫〔T.globulosa(v. Linstow,1901)〕; 瞪羚毛首线虫〔T.gazellae(Ge-bauer,1933)]。绵羊毛首线虫长约50~80毫米,前部约占全长的3/4, 卵呈棕黄色,卵壳厚,两端有卵塞,大小约为80×40微米。发育史属直接型。虫卵随粪便排至外界,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经口感染宿主。幼虫在牛羊体内孵化后, 移行至盲肠直接发育为成虫, 需时约1~3个月。对成年牛、羊无明显致病力。严重感染的羔羊可能发生腹泻。虫卵形态有特异性,易于辨识,用粪便检查法发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用甲氧乙吡啶、左咪唑或苯硫咪唑驱虫均有效。预防主要是注意厩舍清洁卫生; 保持饮水和饲料清洁,使之不受粪便污染。
图 2 绵羊毛首线虫
狐毛首线虫病 狐毛首线虫寄生于犬、狐的盲肠和大肠引起的寄生虫病。狐毛首线虫〔T.vulpis (Froe-lich,1789)〕, 虫体长45~75毫米, 前部约占全长之3/4。虫卵呈黄棕色, 两端有塞, 大小为70~89微米。发育史属直接型。卵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通过饮水或饲料经口感染, 直接在盲肠、大肠发育为成虫,需时约1~3个月。寄生数目多时, 常引起急性或慢性盲肠炎,表现为消瘦, 体重下降, 腹泻。虫卵形状特殊,易辨认, 用粪便检查法发现大量虫卵或剖检尸体发现大量虫体均可确诊。用氯丁烷、甘苯胂铋、甲苯唑或苯硫咪唑驱虫均有效。预防主要是保持犬舍清洁、干燥; 及时清扫粪便, 保持饲料和饮水清洁, 避免被粪便污染。
英文
trichuri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