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百科

环境应激

2023-04-10

简介

干扰或妨害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 引起家畜生理和行为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对于引起刺激的环境因素称为“应激源”。而生理和行为的非特异反应又称作“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激 (stress)一词来源于英文, 原意为压力、紧张; 工程学上又称应力。1935年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H.Selye)提出应激学说后,50年代初开始出现于中国医学杂志。随着中国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 70年代在畜牧兽医界受到重视。初期在译名上有过争论,分别译为“逆境”、“应力”,后来逐渐统一为刘士豪教授定名的 “应激” 一词。

应激原(stressor) 可以是外部或内部的因素。只要达到一定的刺激程度, 本来是有利的因素也可能转变为应激原。环境应激的应激原通常指外部环境因素,在某一特定强度下, 机体生理范围内能够适应的正常应激称作“自然应激”。自然应激可以使畜禽逐步适应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生产潜力。而高强度长时间的应激原,则会使生产性能下降、发病,严重的引起死亡。应激原一般有物理的,如光、温度、湿度、噪声;化学的,如有害气体、毒物、药品; 生物学的,如细菌、真菌、病毒; 社会的, 如群体、生产管理。

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应激产生的反应由于是非特异性的, 不因应激原不同而异,又称为泛适应综合征(pan-adaption syndrome)。但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往往同时并存许多特异性反应,这些反应不属于应激。应激的过程可分为警觉反应、适应或抗御阶段和衰竭阶段。警觉反应或叫做动员阶段。自然应激在第二阶段即可结束, 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原才会发展到第三阶段。所以应激是机体动员全部防御能力去战胜不良影响,保持体内平衡的积极反应。当超出一般生理调节范围后, 才导致内平衡的破坏而发生疾病甚至死亡。应激反应的过程受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 并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下完成的,生长激素、甲状腺和生殖激素也起着协同作用。

环境应激对畜牧生产的影响 根据家畜个体对应激原的敏感性,可分为应激敏感动物和应激耐受动物,因而应激对不同品种和个体生产力的影响差别很大。应激对敏感品种和个体的生长、繁殖、产蛋、泌乳和肉的品质都不利, 常在畜牧生产中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据70年代中期对猪的调查表明,应激敏感猪各国约在15%~36%之间,不仅死亡率高,宰后肉品质因应激而表现为色泽淡白、质地松软和有渗出液的PSE猪肉; 或切面干燥、质地较硬、色泽深暗的DFD肉,并由此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活猪在运输时应激尤为严重。

应激在现代畜牧生产中亦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种鸡与商品蛋鸡在进入产蛋后期时,给予停水、饥饿、缩短光照时间等处理,使其很快停产、落羽。然后再改善饲养条件,促使迅速恢复,进入下一个产蛋周期。这种利用应激实施的强制换羽, 提高了种鸡与商品代的利用率。

应激的防治 获得抗应激家畜品种是一项最为理想,而又十分艰巨的育种任务。应激敏感猪一般对1.5%~5%的氟烷检验呈阳性反应。在血型反应上多为Hax/ax和H-/-。而5分钟内对氟烷无反应者为阴性,或血型检查为Ha/a、Ha/c和HC/—的猪为抗应激猪,可以利用其进行品种选育。在生产实际中则可以用调整饲养密度,改变日粮中矿物质、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等配比,改善畜舍高温、高湿环境,以及适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以帮助调整应激下的内分泌失调。在运输过程中也可使用氯丙嗪等镇静药物。

英文

environmental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