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百科

马腹痛

2023-04-10

简介

马属动物腹腔和盆腔各组织器官内感受器对疼痛性刺激发生反应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又称疝痛、急腹症或腹危象。特征为病程短急, 且多具危象。

分类 按照起源和性质分为4种: ①胃肠或泌尿生殖道平滑肌挛缩所致的痉挛性疼痛;②胃肠内食物、气体和液体积聚或膀胱积尿, 脏壁伸张所致的膨胀性疼痛; ③肠管位置改变, 肠系膜受到挤压牵引所致的肠系膜性疼痛; ④腹膜感受器受炎性刺激所致的腹膜性疼痛。

通常马属动物的腹痛综合征分为症候性腹痛、假性腹痛和真性腹痛。①症候性腹痛: 为肠型炭疽、巴氏杆菌病、病毒性动脉炎、沙门氏菌病和马圆形线虫病、马副蛔虫病等以及腹壁疝、阴囊疝等所表现的腹痛。②假性腹痛: 为急性肾炎、膀胱炎、尿结石、子宫扭转、子宫套叠以及肝破裂。胆道结石、胰腺炎等疾病所表现的腹痛。③真性腹痛: 为胃扩张、肠痉挛、肠臌气、肠便秘、肠变位、肠结石、肠积砂、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等胃肠疾病所表现的腹痛。真性腹痛还可分为机能性阻塞和机械性阻塞两类。机能性阻塞又分为痉挛性阻塞和弛缓性阻塞。前者包括急性胃扩张、肠痉挛、肠臌气以及小肠、骨盆曲、左上结肠、小结肠等肠段的完全阻塞性便秘;后者包括慢性胃扩张、青草病(grass sickness)以及盲肠、左下结肠、胃状膨大部等肠段的不全阻塞性便秘。机械性阻塞又分为有腹膜炎和无腹膜炎两型。前者包括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以及肠扭转、肠缠结、肠套叠、肠嵌闭等各型肠变位; 后者包括肠积砂、肠结石、肠副蛔虫病等各种肠堵塞。

病因 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有饲草粗硬、柔韧、不易消化和饮水不足, 饲养管理和使役不当, 以及天气骤变。内因有老龄、咽气癖、长期休闲、矿质元素不足所致的胃肠机能减退, 牙病、蠕虫寄生、饲料混杂芒刺和砂石所致的胃肠器质性变化, 以及普通圆形线虫幼虫所致的肠系膜动脉损伤。后者的病因作用在于阻碍肠管的血液供应, 干扰肠管的神经支配和引起过敏反应。马属动物胃肠解剖生理学特点, 只有在胃肠机能障碍的基础上才对腹痛的发病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意义。

发病机理 胃肠平滑肌固有的自动运动性, 受胃肠腔内环境, 胃肠血液供应和胃肠自主神经机能的制约。稳定的胃肠腔内环境, 通过化学、压力感受器和壁内神经丛, 为胃肠平滑肌提供适度的刺激; 充足的血液灌注和流畅的微循环, 为胃肠平滑肌提供物质代谢基础; 来自头、荐部的副交感神经, 通过迷走神经食管背支和盆神经, 以节前纤维进入肠壁, 呈其兴奋作用; 而来自胸、腰部的交感神经, 通过内脏大小神经、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丛), 以节后纤维进入肠壁,呈其抑制作用。致发腹痛的各种内外因素,通过上述制约胃肠自动运动性的三个途径而发挥其致病作用: 饲草粗硬、饮水不足或饲养管理、使役不当, 可破坏消化动力定型,改变胃肠腔内环境,使化学、压力感受器经受异常刺激, 向壁内神经丛发放冲动过强或过弱;寄生虫性肠系膜动脉损伤和天气骤变,可使肠系膜血管挛缩,形成血栓或栓塞, 以致胃肠供血不足和物质代谢紊乱。这些病因还可直接地或经由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自主神经(干、节)以至胃肠壁内神经丛,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协调控制失去平衡。胃肠平滑肌自动运动性的改变,或者表现为胃肠运动性增强(胃肠平滑肌及括约肌的痉挛性收缩),或者表现为胃肠运动性减弱(胃肠平滑肌及括约肌的弛缓乃至麻痹)。在发病进程中,对疾病转归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腹痛、胃肠膨胀、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毒素休克。伴有胃肠完全阻塞或闭塞的腹痛病,由于食物的停滞、腐败发酵气体的形成以及液体的分泌或回渗,阻(闭)塞部前侧胃肠容积增大而剧烈膨胀,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或胃肠破裂。水盐丢失和酸碱平衡紊乱常成为胃肠阻(闭)塞性腹痛病的致死性病理因素。水盐丢失的数量、速度以及酸碱失衡的类型,取决于阻(闭)塞的部位和程度。阻塞越完全、位置越靠前,脱水就越迅速而严重。胃和十二指肠阻塞以丢失氯离子为主,伴发碱血症; 回肠以下部位阻塞以丢失碳酸氢根离子为主,伴发酸血症。阻塞部前侧肠道内环境和菌群常发生紊乱,大肠埃希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优势增殖,产生多量内毒素,经肠壁或渗入腹腔液经腹膜吸收入血,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以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胃肠性腹痛经过短急,需要迅速确诊。通常按问诊、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的程序进行。问诊着重了解发病时间、起病情况、腹痛表现、饮食欲及排粪排尿情况。一般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结膜色泽、口腔变化、腹围大小、腹痛表现以及心音、肠音、胃音或食管逆蠕动音等。特殊检查包括胃管插入、腹腔穿刺、直肠检查和血液检验。后者包括血沉、红细胞压积容量、血浆总蛋白等脱水指标、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血乳酸含量等酸(碱)血症指标,以及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数、鲎试验等内毒素血症指标,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治疗 包括镇痛、减压、疏通、补液和解毒等五个方面。腹痛是胃肠病理学改变的结果,只要抓紧消除胃肠痉挛、胃肠膨胀、肠系膜牵引绞压、腹膜炎性刺激等致发因素,腹痛即随之缓解或消失。但腹痛剧烈而持续,往往会使病程发展并影响诊断操作,应实施镇痛。伴有胃肠膨胀的腹痛,要立即实施减压,进行导胃排液或穿肠放气。疏通胃肠道是治疗真性腹痛的根本原则。机能性阻塞可从三方面实施疏通,即通过调整胃肠腔酸碱度、渗透压和含水量等内环境,给化学、压力感受器提供适宜刺激;通过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或自主神经干、节、丛,协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胃肠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调节胃肠血液供应,改善胃肠的物质代谢。胃肠完全阻塞性腹痛,要实施补液。高位(胃和十二指肠)阻塞应补充氯离子和钠离子;中低位(回肠后)阻塞除补给氯化钠溶液外,还要输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伴有腹膜炎的机械性肠阻塞,应加血液或血浆等胶体溶液。解毒旨在缓解内毒素血症,防止内毒素性休克。完全阻塞性肠便秘和伴有腹膜炎的机械性肠阻塞,早期即应开始服用新霉素。肠变位手术整复时,要彻底切除变位失活的肠段,并尽量排除变位部前侧的含毒胃肠内容物。

预防 针对病因从两方面着手。修整牙齿,控制蠕虫侵袭,以防止普通圆形线虫所致的肠系膜动脉损伤、胃肠机能减退和器质性变化。改善饲养管理和使役,维护消化动力定型,以消除致发腹痛的各种因素。

英文

equine c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