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百科

马副蛔虫病

2023-04-10

简介

马副蛔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小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马副蛔虫(Parascaris equorum Goeze,1782),属蛔目、蛔科、副蛔虫属。虫体近似圆柱形, 两端较细, 黄白色。口孔周围有3片唇。食道呈圆柱形,后端稍膨大。雄虫长15~28厘米, 尾端向腹面弯曲, 有肛后乳突7对,肛前乳突约80~100对, 2根交合刺等长。雌虫长18~37厘米, 尾部直, 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4处。卵近于圆形, 直径90~100微米,黄白色或黄褐色, 卵壳表面凹凸不平。发育史见猪蛔虫病。卵随宿主粪便排至外界, 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后,随食物或饮水被摄入马体内, 孵化的幼虫经肝、肺移行, 再经气管、咽重返小肠, 发育为成虫。这一过程约需2~2.5个月。对幼驹危害严重, 引起生长发育停滞, 成虫可造成卡他性肠炎、肠阻塞或肠破裂, 甚至发生死亡。病初(幼虫移行期)患驹咳嗽, 自鼻孔流出浆性或粘液性鼻液,有短暂的体温升高。以后(成虫寄生期)呈现肠炎症状,消化障碍, 腹围增大, 常有腹痛症状。严重者发生肠堵塞或肠穿孔。确诊须在粪便中找到虫卵,必要时可以进行诊断性驱虫。采用敌百虫、哌嗪、左咪唑、噻苯唑或丙硫苯咪唑等药物驱虫均有良好的效果。预防主要是每年对马群进行1~2次预防性驱虫, 搞好厩舍的清洁卫生, 及时处理粪便并堆积发酵。

英文

parascariasis of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