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百科

大肠埃希氏菌

2023-04-09

简介

肠杆菌科中的一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分解葡萄糖的兼性厌氧菌。又称大肠杆菌。一般无病原性,数目有限的血清型是病原菌和条件性病原菌,与幼小动物肠道感染关系密切,也可引起肠道外偶发性感染。

血清型 大肠埃希氏菌的形态和生化反应特征基本相似,不能作为分类的依据,只能用血清学方法以菌体(O)抗原、荚膜(K)抗原和鞭毛(H)抗原进行分群。该菌已确定有164个O抗原群, 103个K抗原, 75个H抗原。不同菌株的抗原类型可以抗原式表示, 如O149K91K88H10。大量的O、K、H抗原及其排列组合表明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非常多,已知的血清型达数千种之多。此外,该菌中某些菌株菌体表面还具有一种纤维的似毛发样的菌纤毛(fimbria)或称伞毛(pili),根据它们对各种动物红细胞的直接血凝能力以及纤毛的形态特征和抗原性差异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如CFA-Ⅰ和CFA- Ⅱ(人源ETEC)、K88(猪源ETEC)、K99(牛、羊、猪源ETEC)、F41(猪源ETEC)、987p(猪源ETEC)、Fy (牛源ETEC)等。这些菌纤毛都具蛋白质性质,有良好抗原性,都能特异地粘附于宿主上皮细胞,并建立定居繁殖。因此,菌纤毛是该菌的重要致病因子,是一种可供制备疫苗的重要保护性抗原。

病原性 此菌为人和温血动物肠道的常在菌,仅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其致病机理有所不同,由此可区分为肠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其中以对ETEC的发病机理研究得比较充分,它不仅是婴幼儿和成年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也是新生幼畜的重要病原菌。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还可以引起败血症、腹膜炎及局部感染。ETEC可以产生两种肠毒素,即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的分子量为7.3万,60℃ 10分钟即可灭活,抗原性和结构类似于霍乱弧菌肠毒素,具有较强的抗原性。ST的分子量为1800~5000,100℃ 30分钟其活性仍不丧失,自然状态的ST无抗原性。某些细菌可同时产生LT、ST,某些细菌仅产生LT或ST。肠毒素的产生受质粒控制(介导)。肠毒素和纤毛粘着素同为ETEC两大致病因子,只有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ETEC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单纯的粘着素并无致病性。与动物疾病相关的常见血清型见表。

动物常见肠毒性血清型

O 血 清 群 定居因
子名称
肠毒素
类 型
病 原 性
O8、 O45、 O138、
O139、 O141、 O147、
O149、 O157
K88 LT/ST 新生猪或断
奶猪腹泻
O8、O9、O20、O101 K99 ST 犊牛、羔羊、
新生猪腹泻
O、O20、O141 987p ST 新生猪腹泻
O9、O101 F41 ST 新生猪、 犊
牛腹泻
O1、O2、O78 有定居因
子但未定名
  鸡败血症

分离鉴定 为了提高检出率,应于疾病的急性期采样,以利于分离到占优势的病原菌。分离培养此菌,需应用抑制性较低的弱选择性鉴别培养基,如麦康凯、伊红美蓝琼脂或其他类似培养基。确定为大肠埃希氏菌后还必需作产肠毒素测定或相应的病原性测定,在此基础上进行血清学定型才具有实际意义。用已知标准O、K、H多价或单价血清作试管或平板凝集试验,确定未知菌株的O、K、H抗原式。对致新生动物腹泻的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作纤毛粘着素检查鉴定具有重要意义,这时需用各种类型的纤毛粘着素因子血清作平板凝集试验,或用各种动物红细胞进行直接血凝试验进行确定。

英文

Escherichia c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