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胃和肛门之间的消化管。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
发生 小肠和大肠的粘膜及腺上皮主要来自于原肠中部(中肠)内胚层。随着体褶下部加深中肠延长,卵黄囊与中肠间的通道缩细成卵黄柄,以卵黄柄为界,其前部的中肠形成十二指肠后部、空肠和大部分回肠;其后部中肠形成回肠后部, 升结肠和一半横结肠。十二指肠前部来自前肠, 结肠后部和直肠来自后肠。肠管的结缔组织、肌肉、血管和浆膜来自中胚层, 神经来自外胚层。
小肠 长而细,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部分。小肠被肠系膜悬吊,形成许多弯曲的肠环,分为固定部的十二指肠和系膜部的空肠及回肠。
十二指肠 连胃幽门,较短, 大家畜约一米长。位于脊柱下方,形成一个肠袢,袢顶向后。肠袢走向,在幽门附近形成乙状曲,有胆管和胰管开口;沿肝的脏面上行,于右肾下面转向后行;后行到肠系膜根的右侧后方转向左侧,再向前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的前部有短的系膜, 固定于肝的脏面,其他部无系膜,附着于腰下部,位置较固定。
空肠 小肠的最长部分,被宽大的肠系膜悬吊,形成许多肠环。肠系膜内夹有血管、淋巴结、神经和脂肪。
回肠 小肠的末段,较短,较直,管壁较厚,肠系膜变窄。在腰下部向右移行,于右髂部进入盲肠,开口处为回盲口。在回肠与盲肠之间有回盲韧带相连。
组织结构 小肠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夹杂杯状细胞构成,上皮细胞间在近肠腔处形成连接复合体,防止液体经胞间隙进入固有层。柱状的吸收性小肠细胞游离面具有明显的微绒毛(纹状缘),卵圆形核位于细胞基部。杯状细胞基部较细,含细胞核,顶部因含大量粘液性分泌颗粒而膨大。小肠前三分之二的粘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褶),同时,整个小肠粘膜都布满着指状突起,即肠绒毛。微绒毛、肠绒毛和环行皱襞这三种特殊结构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小肠绒毛之间形成小凹,是小肠腺的开口处。小肠腺为单管状腺,由多种细胞构成,腺下部的未分化立方细胞增殖,上遇到绒毛上分化成新的吸收性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小肠腺基部分布着锥形的潘氏细胞,其上部胞质中具有许多圆形嗜酸性颗粒。潘氏细胞主要产生肽酶、溶菌酶和抗菌复合物。小肠腺及粘膜上皮中还含有嗜银性内分泌细胞。粘膜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形成绒毛轴心并包围着肠腺。固有层中含血管、淋巴管及弥散或孤立淋巴小结,绒毛轴心固有层中含具盲端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粘膜肌层较薄,多不连续,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
粘膜下层含有粘膜下腺,为管泡状腺,其分泌物含消化酶及保护表面上皮的物质。在人粘膜下腺主要分布在十二指肠段,称十二指肠腺,而各种家畜的粘膜下腺远远超过十二指肠,尚分布在空肠前段。整个小肠粘膜下层中都有孤立淋巴小结,而淋巴集结则主要分布在回肠段。粘膜下层中还含有动、静脉和粘膜下神经丛。
小肠肌层由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肌间结缔组织中含肠肌神经丛。小肠浆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
大肠 位于回肠和肛门之间, 比小肠短,肠腔大。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
盲肠 回肠与结肠之间的一个盲突。家畜盲肠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各异。马盲肠呈逗点状,很发达,位于腹腔右侧,分为盲肠底、体和尖三部。盲肠上部为盲肠底,其背侧附着于腹腔上壁。盲肠底的凹缘为小弯,该处有回盲口和盲结口,分别与回肠和结肠相通。盲肠中段为盲肠体,沿右肋弓下方向前下方延伸。盲肠末段的游离部为盲肠尖,位于脐部和剑状软骨部。盲肠壁有四条纵肌带,其间有四列肠袋。牛、羊盲肠呈圆筒状,位于右髂部,盲端向后达骨盆前口,盲肠与结肠的界限以回盲口为界。猪盲肠较短而粗,呈圆锥状,位于左髂部,盲端向后和向内弯曲。猪盲肠有三条纵肌带和三列肠袋。
结肠 大肠的中段,各种动物结肠的形状和长度差异很大。马结肠分为大结肠和小结肠。大结肠很发达,状如双层马蹄铁, 占据腹腔大部分。双层大结肠之间以短的肠系膜连接。大结肠排列顺序:始部为右下结肠起于盲结口,沿右肋弓向下前延伸,到剑状软骨部向左转成为胸骨曲,沿着腹壁和盲肠左侧向后延伸,成为左下结肠;在骨盆前口处弯向背侧,成为骨盆曲,于左下结肠的背外侧前行,成为左上结肠;到膈和肝后方向右侧弯曲,成为膈曲,在右下结肠背侧后行,成为右上结肠; 在盲肠底内侧转向左上方与小结肠连接。大结肠各段肠管口径起始部很细,逐渐增粗,到骨盆曲处又变细,上层大结肠又逐渐增粗,近末端处最粗,称胃状膨大部,接着突然变细,连接小结肠。小结肠位于腹腔的左上部, 口径较细,以结肠系膜吊于腰下部。下层大结肠有四条纵肌带,骨盆曲有一条,上层大结肠增到三条,小结肠有两条。
牛和羊的结肠形成三个肠袢:初袢由盲结口起向前伸延,到最后肋骨后方折转,到骨盆前口时,又转折向前行到第二腰椎腹侧移行为旋袢,旋袢呈圆盘状,在瘤胃右侧夹于总肠系膜内,分为向心回和离心回,二者相互伴行。终袢起自离心回末端,向上后方延伸,到初袢上方,在骨盆前口附近转向前行,在肝门附近,向左绕过肠系膜前动脉,再向后延伸于骨盆前口处连接直肠。
猪结肠主要位于腹腔左侧,大部分结肠在总肠系膜内盘曲形成肠圆锥。向心回在结肠圆锥外周呈螺旋状旋转三周,转为离心回。离心回的大部分肠管在向心回内也旋转三周。向心回肠管较粗, 有二条纵肌带和二列肠袋。离心回肠管较细,无纵肌带。
直肠 大肠的末段,短而直。位于骨盆腔内。前段被直肠系膜吊于骨盆腔的背侧壁,后段以结缔组织附着于骨盆腔周壁。直肠后段膨大形成直肠壶腹(马的发达)。直肠肌层发达。直肠两侧各有一直肠尾骨肌,斜向后上方,止于第四尾椎(图)。
马、牛、猪肠的示意图
(a)马肠。1.骨盆曲;2.左下大结肠;3.左上大结肠;4.右上大结肠;5.十二指肠;6. 胃; 7.空肠;8.盲肠; 9.右下大结肠; 10. 回肠;11. 小结肠;12. 直肠(b)牛肠。(c)猪肠。1.结肠终袢; 2.十二指肠;3. 胃; 4.空肠; 5.向心回; 6.离心回; 7.旋袢;8.回肠;9.盲肠; 10. 结肠初袢; 11. 直肠
肛门 消化管的末部,位于尾根下方。肛门内腔为肛管,被括约肌紧闭。
组织结构 大肠各段的组织学构造基本相似,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与小肠相比,大肠各段的共同特点是:①粘膜没有绒毛:②无环形皱襞,但有纵行皱褶;③肠腺直且长,具有大量杯状细胞;④无潘氏细胞;⑤淋巴小结数目多。
所有家畜的盲肠全长都含大量散在分布的淋巴小结。犬、猪和反刍动物,淋巴小结多分布在回盲口周围;马和猫,淋巴小结则主要集中在盲肠的盲端。
结肠粘膜层很厚,主要是肠腺较长所致。粘膜下层因含大量淋巴小结而膨胀,致使粘膜肌层不连续。
在肛门与直肠界限处,直肠的单层柱状上皮突然变为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反刍动物的肛道较短,无腺体,前面与直肠柱相接,后面终止于肛皮肤线。马的肛门粘膜无腺体,在肛皮肤线处与肛突上的皮肤相接。猪和肉食动物的肛道可分三带:即柱状带、中间带和皮肤带。柱状带含有纵行的肛柱,其间的凹陷为肛窦。此处的变体汗腺可产生脂类或粘液性分泌物。中间带很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中有肛门腺。皮肤带上皮为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在肉食动物,双侧肛门粘膜外突形成肛囊,后者开口于中间带和皮肤带接合部。在皮肤带最外端粘膜内含有变形的皮脂腺和汗腺,即肛周腺。
大肠粘膜肌层和肌层的外纵层平滑肌终止于肛门与直肠接合部。内环肌层形成肛门的内括约肌并延伸到皮肤带,肛门外括约肌为环行横纹肌, 自肛门与直肠界限一直延伸到会阴区。
禽类的肠 家禽小肠的分段与家畜的相同,结构基本相似。但家禽无十二指肠腺。禽类小肠在空、回肠交界处有一短的盲突,称卵黄憩室。禽类大肠的分段和结构与哺乳类的相比差别较大,家禽大肠由一对盲肠和一直肠组成,末端与泄殖腔连接。大肠粘膜层有肠绒毛。盲肠在回肠与直肠之间的连接处伸出,末端有淋巴组织形成的盲肠扁桃体。
英文
intes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