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百科

生物

2023-04-09

简介

具有生命的物体。现在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它们生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生物圈夹在地球的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科学将物种做为生物种类区分的基本单位。以林奈为代表的主导见解认为物种是固定不变的,每一个物种都可以某一典型标本为代表,和这典型标本的性状相同的生物及其后代都属于同一物种。19世纪,以达尔文学说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和物种起源学说,阐明了物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地球与整个生物界进化和歧化的表现。新的物种从先在的物种歧化形成,每一个物种都经历形成、发展和消灭的过程。辛普森(G.Simpson,1965) 估计,现在活着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而在整个的生物史中,曾经存在过,现已消灭的生物种类是现在活着的种类的400倍以上。

现代的观点,物种是一个群体概念。生物在传代、繁殖过程中,个体之间既有高度保守和相似的基因结构和表现属性,又有由于基因变异而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些许差异。对于以有性过程为主要传代和繁殖的生物,物种的定义可以简述为:“具有高度相似的基因结构和表现属性,并且能够互相交配、繁育的群体”-(温伯格S.L. Weinberg,1974)。能否互相交配和繁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关键的。首先,它是质的概念,能或不能,而不是量的差别,如相似的程度。其次,互相交配本身就是克服歧化、保持物种内的个体的相似性的重要机制。以无性繁殖为主的生物,例如细菌,同种与异种的区分就没有这种质的界限。

林奈在他的经典著作《自然系统》(1737) 一书中,以物种为生物种类的基本单位,按照不同物种的相似程度,归纳为多层次的类群(种、属、科、目、纲、门、界),在最高层次上将生物区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群。在当时,人们的研究对象是肉眼可见的多细胞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够观察到的微小的、单细胞的生物刚才被发现。随后,微生物学的发展冲破了将所有生物归属于动物和植物两界的观念。1866年海克尔(E.H.Haeckel)提出,有必要将生物归属于三界,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藻类、真菌和细菌。动物界包括后生动物,即个体是多细胞的,不仅有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的分化,而且营养细胞也分化为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对于早先被归属于植物界的生物,哪些应该归属于原生生物界,哪些应该保留在植物界中,意见分歧较大;或者将藻类和菌类统归于原生生物界(斯塔尼尔Stanier,1970);或者将藻类和菌类 (包括真菌和细胞)统归于植物界; 或者将藻类归属于植物界,而将真菌独立出来,成为一界——真菌界(惠特克尔Whi-tleker,1969)。

20世纪50年代,由于电子显微术和细胞学研究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菌和原来归属于藻类的蓝藻的细胞构造和其他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细胞构造有界限分明的区别,因而将生物界在最高层次上区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群 (见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以上都是细胞生物。另外,还有一类非细胞生物,统称为病毒,它们寄生在细胞生物的寄主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寄主细胞崩溃后游离出来,则是具有特定构造的核酸蛋白质大分子(病毒)或核酸大分子 (类病毒)。

地球科学的研究计算出地球的形成大致已有45亿年。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古生物化石类似蓝细菌,出现在前寒武纪的地层中,距今约有32亿年,为地球年龄的7/9。显然蓝细菌已不是最原始的生物,在蓝细菌产生以前还有一段漫长的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至今,关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的知识仍处于猜想和推论阶段。

英文

org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