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雌性动物的生殖腺。在性成熟期产生雌性生殖细胞(卵子)和雌性激素。这是通过卵巢内卵泡的定期发育、成熟、排卵等主要生理过程来完成的,因而卵巢的形态结构随生殖周期而变化。卵细胞在卵泡内生长发育,细胞大,呈球形(见卵子),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能,卵泡发育过程中和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哺乳动物具有)都具有内分泌作用,分别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可促使其他生殖器官的发育,出现雌性第二性征,调控性周期活动及维持妊娠等功能。哺乳动物妊娠期卵巢还能分泌松弛素,可使骨盆联合的韧带和子宫颈松弛,便于分娩。卵巢从胚胎期的生殖嵴发育而来,由原始性腺向卵巢演变时,其原始性索断离转变为原始皮质和原始髓质,以后两者退化被永久皮质和永久髓质所代替。卵巢一般呈椭圆形,由卵巢系膜悬吊在腹腔背侧,哺乳动物在肾的后方及骨盆前口两侧。卵巢的形态、结构和大小有明显的年龄变化: 幼年时卵巢小,表面光滑; 性成熟期,因卵泡发育、成熟变大,于是卵巢也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内部结构也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化; 到繁
殖能力停止期卵巢内已无发育的卵泡而充满结缔组织,因而体积变小。在生产上对非种用母猪断奶后切除其卵巢(去势),可加速其生长达到肥育的目的并能提高肉的品质。

哺乳动物卵巢构造模式图
1. 血管; 2. 生殖上皮; 3. 原始卵泡; 4. 初级卵泡; 5. 生长卵泡;
6. 次级卵泡; 7. 卵泡外膜; 8. 卵泡内膜; 9. 颗粒膜;10. 卵泡腔;
11. 卵丘; 12.破裂卵泡; 13. 排出的卵 (有卵膜); 14. 黄体细胞;
15. 凝血; 16. 黄体; 17. 膜黄体细胞; 18. 颗粒黄体细胞;19. 白体
哺乳动物卵巢的一般构造 哺乳动物卵巢前端一般与输卵管喇叭口接近,后端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角相连,神经血管沿系膜缘进入其内,该处称卵巢门。卵巢表面(马除外)被有一层生殖上皮,幼年时为单层立方上皮,随年龄而趋于扁平上皮,上皮深面是白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内为卵巢实质,分皮质和髓质(见图)。皮质厚,多数动物在卵巢的外周,内含各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和闭锁卵泡等,其间的结缔组织含有很多梭形细胞和网状纤维; 髓质狭窄,位于中央,由结缔组织和较大的血管构成,直接与卵巢门相连,马属动物卵巢的皮质与髓质位置相反。
卵泡的发育 原始卵泡为静止期卵泡。幼年动物皮质内主要是原始卵泡,数量很多,如初生母牛约有75 000个,人有30~40万个,位于皮质浅层。体积小,呈球状,其中有大而圆的初级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到性成熟期,在卵巢内部因子和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原始卵泡不断生长发育为生长细胞。
生长卵泡根据发育程度可分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生长卵泡又称初级卵泡,为卵泡开始发育至卵泡腔形成前的阶段。这时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中内质网等细胞器和卵黄颗粒增多; 在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之间形成一层嗜酸性的透明带,为凝胶状的糖蛋白物质; 卵泡细胞逐渐变高由立方至柱状,并分裂增殖变成多层,围绕在卵母细胞周围,它分泌卵泡液,使细胞间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分散的腔隙。同时,随着卵泡体积的增大,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也逐渐分化
成卵泡膜;卵泡细胞层与卵泡膜之间有基膜。晚期生长卵泡又称次级卵泡,为卵泡腔形成至卵泡成熟前的阶段。此期间卵泡细胞和卵泡液不断增多,卵泡继续增大,使其间分散的腔隙汇合成大的半月形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内含透明质酸酶、雌性激素、蛋白质、糖原及无机盐等; 卵泡液增多迫使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处于一侧,形成一突向腔中的隆起称卵丘。卵丘内紧靠透明带的一层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其余的卵泡细胞密集排列成数层,构成卵泡腔的壁,称颗粒层。同时初级卵母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卵黄颗粒进一步增多; 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称卵泡内膜,有很多多角形或梭形的内膜细胞,能分泌雌性激素,细胞间有许多血管和网状纤维; 外层称卵泡外膜,为结缔组织膜,有的还有少量平滑肌纤维,卵泡外膜与皮质结缔组织无明显界限。
生长卵泡发育到最后阶段称成熟卵泡,体积特大。其直径在牛为12~19mm,马25~70mm,绵羊5~10mm,猪8~12mm,是一个大囊泡,除占皮质厚度外还突出卵巢表面; 卵泡细胞不再增殖,因此随卵泡腔增大而其壁变薄、透明带增厚,内、外两层卵泡膜更明显。内部的初级卵母细胞多数动物在排卵前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
排卵与黄体形成 成熟卵泡破裂即排卵。排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受腺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素的调控; 成熟卵泡因卵泡液剧增而体积过
大,致使凸出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壁、白膜和生殖上皮等变薄而松散; 还有局部透明质酸酶和胶原酶的作用等原因,使局部卵巢壁破裂,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放射冠与卵丘分离,并随卵泡液一起排出(见排卵)。成熟卵泡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并伴有轻微出血。随后伤口愈合,腔封闭,腔内充满血液等物质,称血体; 基膜崩解,卵泡内膜细胞、结缔组织及血管等增生并侵入颗粒层,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在促黄体素作用下增殖、分化、变大成为多角形细胞,分别称膜黄体细胞和颗粒黄体细胞。有的动物在其胞质中有许多脂色素,外观呈黄色故称黄体,猪和羊的黄体缺乏色素而呈肉色。它分泌孕酮和一定量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孕酮可维持妊娠、刺激子宫腺、乳腺等发育并抑制脑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使卵泡停止生长; 临床上可用
于治疗功能性流产和卵巢囊肿,还可用于人工控制母畜发情等。黄体的存留时间决定于排出的卵是否受精,不受精黄体很快退化,称假黄体;若受精则黄体继续维持其大小,到妊娠快结束时丧失其功能而退化,称真黄体或妊娠黄体。但马例外,其黄体在妊娠160天左右退化,以后靠胎盘分泌的孕酮维持妊娠。以上两种黄体退化后都由结缔组织代替,称白体。在每个性周期中,多胎动物有较多卵泡发育成熟,排出较多卵子,如羊1~4个,猪10~26个。但单胎动物(如牛、马等)多数只有一个卵泡成熟,排出一个卵子(偶尔两个)。在正常情况下,动物的一生只有少数卵泡发育成熟,绝大多数卵泡在不同发育阶段中退化称闭锁卵泡。原始卵泡闭锁时,卵母细胞被吸收不留痕迹。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闭锁时,卵泡内膜细胞增大,有的动物(啮齿类和食肉类)发育成类似黄体细胞,称间质腺细胞。它们成群分布于结缔组织中构成间质腺,能分泌雌激素及少量孕酮,妊娠晚期还可分泌松弛素。
英文
ov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