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百科

鸢尾类

2023-04-09

简介

Iris spp.。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属染色体基数x=7~19,22等。

起源、演化及栽培简史 鸢尾类是园艺化较早,久负盛名的花卉。公元前1500年,在古埃及的墓石上就刻有鸢尾的图案,是雄伟与威力的象征。属名用希腊文命名,意为“虹”,因称彩虹之花。

中国,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上已有鸢尾及蠡实(马蔺)的记载。《名医别录》说:“蠡实,一名荔实,生河东、五月采实、阴干。”又说,鸢尾“生九疑山,五月采。”《颜氏家训集解》中记述马蔺“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1764年林奈确立鸢尾属记载22种。1934将鸢尾属分为根茎、块茎、球茎三大类13个组。1940年左右提出了染色体倍数与花朵大小及地理分布上的密切关系。1959年将鸢尾属分为4个亚属,为鸢尾属的选育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形态特征 鸢尾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为根茎,少数为鳞茎或球茎,块根状者稀见。叶基生,剑形至线形,嵌叠着生。花茎自叶丛中抽生;鞘苞内一至数花,花被片6,基部短管状至爪状,外轮3枚大而外弯或下垂,称垂瓣,内轮为3枚旗瓣,较小,多直立或拱形;花柱花瓣状,外展覆盖雄蕊。蒴果长圆形,种子多数。

类型及品种 鸢尾属植物约300个种,其中发展成为栽培鸢尾的主要有5个园艺品种群。

花菖蒲(Iris ensata var.hortensis) 原产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及朝鲜半岛。1681年后日本人选育成江户、肥厚、伊势3个品种群。地下茎分歧,被褐色纤维。叶扁平、直立。花茎高出叶片,着花2朵。外花被片椭圆形、下垂,宽3~4cm,基部中央有黄斑;内花被片狭椭圆形、直立,长约4cm。花色有白、黄、蓝紫等,花期为6月份。后与欧洲原产的黄菖蒲(I.pseudacorus)进行种间杂交,选育出‘爱知之辉’等著名品种。美国近年来还选育出了多倍体新品种。

髯毛鸢尾(Iris barata) 包括最初在德国育成,旧名德国鸢尾的多个种的杂交种。外花被片基部有细密髯毛状附属物。内花被片大型直立。亲本复杂,园艺品种最多,分6群:①小花矮茎类(miniature dwarfbearded):高20cm,花径5~7.5cm,花期3月;②中花中低茎类(standard dwarf bearded):高21~40cm,花径7.5~10cm,花期4~5月;③中茎类(intermediatebearded):高40~70cm,花径10~12cm,花期4~5月;④小花细茎类(miniature tall bearded):高41~70cm,花径约7.5cm;⑤中花中茎类(border bearded):高41~70cm,花径10~13cm;⑥大花高茎类(tall bearded):高70cm以上,花径13~20cm,花期5月。髯毛鸢尾花色丰富,除白、淡红、黄、蓝紫、橙、褐、玫红至砖红外,还有内外花被片不同色的组合,花被片边缘和花被片不同色的组合,是园林中栽植最多的品种群。喜排水良好环境,夏季高温多湿排水不畅时易患软腐病。

路州鸢尾 系20世纪中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几种鸢尾属植物,如铜红鸢尾(I.fulva)等为主要亲本杂交而成的一群,株高60cm左右。花型中等(7~10cm),外花被片略下垂,内花被片直立,色彩初以蓝紫为主,现已发展至黄、橙、玫红、铜红、棕红及复色等,花期5月。其特点为适应性强,耐寒、耐热、耐干旱、耐水湿。

道氏鸢尾(I.douglasiana) 原产美国加利福利尼亚。自粉红色的地下茎上抽出拱形叶。花葶约70cm,着花2~3朵。外花被片倒披针形至倒卵形,长10cm左右。花色有紫红、淡紫、乳黄及白色等。喜日光充足,土壤肥沃。

球根鸢尾 主要为切花用的西班牙鸢尾(Irisxiphium)及其杂交种荷兰鸢尾。鳞球茎长卵圆形被膜光滑、褐色,植株直立粗壮,高100~120cm,着花1~2朵,花外被片圆形,中央有黄斑,基部细缢有长爪,内花被片椭圆形直立。花色以白、黄、蓝、紫为主,花径在10cm左右。4~6月开花。

生态习性 本属植物约300余种,多分布于北温带。中国产60种,分布于西北和北部地区。耐寒性较强,一些北温带种类在有厚积雪层覆盖的保护下气温降至-40℃时,仍能露地越冬,但地上茎叶枯萎。鸢尾类春季萌芽生长较早,春至初夏开花,花芽分化多在9~10月间完成。与开花同时,地下茎、顶芽先端两侧发生数个侧芽,侧芽在当年形成新根茎,先端于秋季分化花芽。

鸢尾类是高度发达的虫媒花。花药被花柱覆盖,具有避开自花授粉的功能。雄性先熟,因而自花授粉率较低。依习性和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喜生于适度湿润、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和石灰质、略带碱性的粘性壤土中,如鸢尾(I.tec-torum)、蝴蝶花(I.japonica)、髯毛鸢尾(I.barlata)等。②喜生于湿润土壤及浅水中,如溪荪(I.san-guinea)、马蔺(I.lactea var.chinensis)、花菖蒲(I.ensata var.hortensis)等。③喜生于浅水中,如黄菖蒲(I.pseudacorus)、燕子花(I.laevigata)等。④球根鸢尾类,具鳞茎,喜阳光充足及凉爽环境,耐寒力不强,耐半阴,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要求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繁殖栽培 多数种类采用分株法繁殖,每隔2~4年进行一次,春季花后、或秋季均可。分割根茎时,应使每块具2~3个芽。若加速繁殖,可将新根茎分割下来,扦插于湿砂中,保持20℃,14天可生不定芽。此外,还可播种繁殖。通常于9月种子成熟后即播,播后2~3年开花;若冬季使之继续生长,18个月就可开花。鳞茎类行分球繁殖。通常花后掘出晾干贮藏,于秋天种植,江南多露地栽培,北方须温室地栽。喜碱性土的种类,栽培前应充分施腐熟堆肥,并施油粕、骨粉、草木灰等做基肥。栽种距离依种类而异,强健种株距45~60cm。喜微酸性土的种类,栽植前施以硫铵、过磷酸钙、钾肥等作基肥。植株在栽植时留叶20cm长,剪去上部,栽植深度7~8cm。

鸢尾还可促成栽培。以髯毛鸢尾为例,10月底开始促成栽培,夜间最低温度保持10℃,辅以电灯照明,至翌年1~2月份开花。抑制栽培,可于3月上旬掘起,在0~3℃条件下贮藏,在需开花之前60~80天栽培,即可按预定时间采花。球根鸢尾在江南除露地栽培外,也可温室促成栽培。将鳞茎冷藏在1~3℃下,60天后种在温室地床,保持8~12℃,待花茎抽生时再逐渐升温至20℃以上,冬季及早春均可供应切花。

病虫害防治 环斑蚀夜蛾(Oxytripia orbiculosa)是华北地区对鸢尾科植物危害严重的害虫。可用50%磷胺乳油2000倍液喷雾。鸢尾软腐病(Erwiniaaroideae)多发生在雨季,叶片变暗绿色,自地表处软化腐烂,地下茎也腐烂,叶片干枯。发现罹病植株应迅速拔除,并在周围喷洒波尔多液。鸢尾花腐病(Iris blos-son blight)病原是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及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或喷布苯来特、代森锌等杀菌剂。

园林应用 鸢尾种类繁多、花型特殊、花色丰富,多数种类花期在4~5月份,是构成春、夏花境及绿化景点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地被植物。一些国家常设置鸢尾专类园。水生鸢尾是水边绿化的优良材料。有些种类是促成栽培及切花的材料。

中国常见观赏用种有:白射干(I. dichotoma),原产中国东北、西北及河北等地。叶剑形、套折状,蓝绿色。花葶直立,高约75cm,多二歧分枝,花3~5朵簇生,白色,有紫褐色斑点,直径2~2.5cm。蝴蝶花(I.japonica),原产中国及日本。叶剑形,常绿,有光泽。花淡紫色,径约5cm。花期4~5月。马蔺(蠡实)(I.lactea var. chinensis),原产中国、中亚细亚及朝鲜半岛。根茎粗短,须根粗而坚韧。花堇蓝色,外花被片中部有黄色条纹,花径6cm。花期5月。燕子花(I. lae-vigata),原产中国东北、日本及朝鲜半岛。叶宽剑形,茎无分枝,顶端着花3朵,深紫色,花径约12cm。花期5月。香根鸢尾(I. pallida),原产意大利北部、澳大利亚西部高原。叶被白粉,宽剑形,呈灰绿色。花茎高于叶片,具2~3分枝,各着花1~2朵。苞片呈白色干膜质,外花被片具黄色髯。花期5月。黄菖蒲(I.pseudacorus),原产南欧、西亚及北非。适水边栽植。叶剑形,中肋明显。花茎与叶近等长,3分枝,着花约6朵,花黄色。花期5月。溪荪(I. sanguinea),原产中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及日本。叶剑状线形,花茎与叶近等长,无分枝,着花2朵。花深紫色,外花被中央有白、褐色条纹。鸢尾(I. tectorum),原产中国中部至西南部。叶剑形,拱垂。花茎稍高于叶丛,单一或二分枝,每枝着花3~5朵。花蓝紫色,外花被片中肋上有鸡冠状突起。花期4月下旬。矮鸢尾(I.pumila),原产前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澳大利亚。高约10cm,一茎一花,花小,外花被片下垂、具须毛。花紫、黄、白色及具斑点者。花期4月。

英文

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