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百科

秋海棠类

2023-04-08

简介

Begonia spp.,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基数x=6,7,9。该属是秋海棠科中最重要的一属,全世界有1000多个自然种和几千个园艺品种,常见栽培的有200种左右,分为球根类秋海棠、根茎类秋海棠和须根类秋海棠。秋海棠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中南美洲和亚洲比较集中。秋海棠在中国栽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代诗人陆游的《钗头凤》中已涉及到秋海棠,并盆栽观赏。明代诗人锺惺《咏秋海棠》和王士琪《题秋海棠》中对其形态、习性讲得十分透彻。《群芳谱》、《漳州府志》和《大观录》均详细记录了秋海棠栽培方法。1649年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发现一种球根秋海棠,这是国外的最早记载。1688年英国人在牙买加发现了尖叶秋海棠(B. acutifolia),英国人、法国人先后分别在西印度群岛找到了秋海棠属植物。1690年秋海棠定为新属,命名为“Begonia”以纪念法国植物学家米歇尔·比贡(Michel Begon)。1777年英国的布朗最早将亮叶秋海棠(B. nitida)从牙买加引种到英国。继而英国学者又将亚洲的秋海棠种类引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欧洲引种栽培秋海棠已有200多种,进入全盛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秋海棠已列为重要的观赏植物,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重要地位,栽培遍及全世界。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欧美引进美洲类型的秋海棠及其园艺杂种,并在沿海城市栽培。

形态和类型 根可分为须根、根茎和球根三大类。须根类秋海棠,根细长、纤维状,淡褐色或深褐色。根茎类秋海棠,具肥大、肉质的根状茎,节间短,匍匐性,疏生须根。球根类秋海棠,块茎肉质,呈扁圆形或球形,灰褐色,周围密生须根。须根类和球根类秋海棠有明显的地上茎,而根茎类秋海棠的茎部已退化成地下根状茎。根据茎的木质化程度可分为草本状、半灌木状和灌木状三类。秋海棠的叶形变化大,叶柄长短、粗细不一,叶色丰富多彩,具不规则斑点、环带和斑纹以及刺毛、柔毛、角状物等。花有雌花、雄花和单瓣、半重瓣、重瓣之分。常几朵簇生成聚伞花序,花梗出自叶腋或根状茎。花色艳丽,花型多姿。果实为蒴果,近球形或三角形。有3翅无毛,幼果绿色,成熟时淡褐色,种子细小。

根据其生长习性常分为以下类型和种类。①球根类秋海棠,地下茎肉质、扁圆形,雄花大、重瓣,雌花以单瓣或半重瓣为多。代表种球根秋海棠(B. tuberhy-brida),为园艺杂种,栽培品种繁多,花色丰富,花型多变。常见的有茶花型、水仙型、康乃馨型、月季型、牡丹型、蜀葵型、皱瓣型和长绿毛型等。著名品种有‘泰丽’(cv.Santa Teresa)、‘苏珊’(cv. Santa Suzana)和‘佳丽’(cv.Calypso)。球根类自然种包括小叶秋海棠(B.dregei)、秋海棠(B. evansiana)、’圆叶秋海棠(B. cy-clophylla)、高山秋海棠(B. veitchii)、天葵秋海棠(B.fimbristipula)、中华秋海棠(B. sinensis)、阿拉伯秋海棠(B. socotrana)、玻利维亚秋海棠(B. boliviensis)等。②根茎类秋海棠,地下根茎横生,最大特点是叶片色彩斑烂,叶形变化大,其中蟆叶秋海棠(B. rex)最为著名,园艺品种在50种以上,著名品种有‘泰拉’(cv.Tiara)、‘卷丽’(cv. Super Curl)。根茎类秋海棠分为两个地理组群,即美洲类型与亚洲类型。美洲类型有眉毛秋海棠(B. boweri)、枫叶秋海棠(B. heracleifo-lia)、毡状秋海棠(B. imperialis)、长袖秋海棠(B.manicata)、斑叶秋海棠(B. rubelliana);亚洲类型有铁十字秋海棠(B. masoniana)、彩纹秋海棠(B. ma-soniana var. maculata)、掌裂叶秋海棠(B. pedatifi-da)、蕺叶秋海棠(B. limprichtii)等。③须根类秋海棠,地下部为须根性,是秋海棠中较大的一组,可分为四季秋海棠型、节间茎型和毛叶型等。其中四季秋海棠最为常见,栽培品种近千个,著名品种有‘百合秋海棠’(cv. Calla Lily)、‘蝴蝶’(cv.Butterrfly)等。常见的自然种和园艺杂种有珊瑚秋海棠(B. coccinea)、玻璃秋海棠(B. metallica)、牛耳秋海棠(B. sanguinea)、银星秋海棠(B. argenteo-guttata )、绒叶秋海棠(B.cathayana)、掌叶秋海棠(B. hemsleyana)、撒金秋海棠(B. metallica)、竹节秋海棠(B. president-carnot)、毛叶秋海棠(B.scharffiana)、榆叶秋海棠(B. ulmifo-lia)等。

分布与习性 秋海棠分布以非洲、中南美洲和亚洲较集中。非洲主要分布在南非的纳塔尔、开普顿两省以及马尔加什的高海拔地区和西非。中美主要分布于墨西哥、牙买加的凉爽山谷地带。南美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脉地区。亚洲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的热带雨林地区和中国、印度的高海拔地区以及太平洋中的新几内亚。秋海棠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从北纬19.6°的海南省直至北纬40°的北京,分布的海拔高度从100~2900m,集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西藏等地。

秋海棠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野生于林下肥沃疏松的腐叶土中,阴湿的岩石、沟谷旁和茂密的苔藓层中,少数种附生于热带雨林的树丛上。

温度 根据秋海棠耐寒程度可分为高温性、中温性和耐寒性三类。高温性种类如帝王秋海棠、桐叶秋海棠等,越冬温度在15℃以上,低于10℃,叶片易受冻脱落,茎干枯皱缩,甚至死亡。中温性秋海棠居多,如蟆叶秋海棠、铁十字秋海棠等,越冬温度为10℃。耐寒性种类如秋海棠、中华秋海棠分别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能露地越冬。大多数秋海棠在温暖环境下生长迅速、茎叶茂盛、花色鲜艳。但不同种类的生长适温有所差别。球根类秋海棠生长适温为16~21℃,但不耐高温,超过32℃,易引起茎叶枯萎和花芽脱落,35℃以上地下块茎腐烂死亡。根茎类秋海棠生长适温为20~22℃,须根类秋海棠为18~21℃。温度对秋海棠的生长、开花和越冬均有直接影响。

水分 秋海棠的茎叶柔嫩、多汁。自然生长于湿度较大的林下或沟谷地带。如温度高,水分不足,茎叶易凋萎,严重时皱缩死亡。反之,供水过量、盆内积水,易引起根部腐烂。球根秋海棠在盆内太湿、通气差时块茎常出现水渍状溃烂,块茎休眠期应停止供水。观叶类秋海棠夏季茎叶生长旺盛期,除浇水外并需喷雾,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土壤 秋海棠野生于排水好,腐叶土层厚的林下或岩石缝隙。盆栽秋海棠用土以疏松肥沃、微酸性为宜。根茎类秋海棠用pH值6.5~7.5的土壤,球根类和须根类秋海棠宜pH值5.5~6.5的土壤。

光照 秋海棠对光照反应敏感。多数种类宜于弱光和散射光下生长,强光下易灼伤叶片。观花秋海棠冬季需阳光充足,才能发育匀称美观,花色鲜艳悦目。夏季若光照不足,叶片、花数减少,植株徒长易发生病害。球根秋海棠在强光下,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增厚、卷缩、变紫。根茎类秋海棠以200~300 lx、球根类和须根类秋海棠以410 lx的光强为宜。秋海棠对光周期的反应十分明显。四季秋海棠在短日照和夜间温度21℃的条件下,花期明显推迟。球根秋海棠在长日照条件下可促进开花,而在短日照下,提早休眠。蟆叶秋海棠在短日照条件下生长停止,并进入休眠状态;在长日照下,茎叶不断生长,叶宽柄长。阿拉伯秋海棠在短日照条件下可提早开花,在长日照和夜间温度20℃条件下,开花数增多。

繁殖栽培 繁殖常用播种、扦插、分株和组织培养等。

播种 用于引种、品种改良的规模生产。秋海棠种子细小,球根秋海棠每克种子约7万粒,播种土壤需消毒、均细,盆面平整。在18~22℃的条件下,播后7~30天发芽。播种至开花,四季秋海棠需140天,球根秋海棠需160天。

扦插 可分茎插、叶插和根插。茎插用于须根类秋海棠,如竹节秋海棠、毛叶秋海棠等。春季扦插生根快,成活率高。在20℃以下,20~30天生根。用5~10mg/L吲哚丁酸处理24小时,可促进生根。叶插用于根茎类秋海棠,如蟆叶秋海棠、彩纹秋海棠等,在20~25℃下25~30天生根,长成小植株需50~60天。蟆叶秋海棠用25mg/L吲哚丁酸处理20小时,有利于叶片生根。根插常用于根茎类秋海棠,如肾叶秋海棠、圆叶秋海棠等,将地下根茎剪成3~5cm长,斜插或平插于沙床,使之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

分株 用于球根类秋海棠,于春季换盆时进行,将块茎自顶部纵切成几块,每块带有健壮芽眼,栽植覆土要浅,以块茎稍露出土面为好。

组织培养 1968年日本松原用秋海棠茎顶组织为外植体培养成功。目前,国内外已用此法繁殖近30种秋海棠,有的已用于规模性生产。

秋海棠的栽培因种类不同,生长习性不一,栽培管理有所不同。须根类秋海棠根系发达,生长旺盛,生长期需充分浇水,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利于茎叶生长。花芽形成后,增施1~2次磷肥,花期遇强光曝晒,叶片会出现卷缩或焦斑。花后及时摘心,促进萌发新枝。观赏主茎的竹节秋海棠,应去除弱枝和部位不当的枝条,以保持优雅的株型。四季秋海棠1~2年更新一次。玻璃秋海棠、毛叶秋海棠2~3年更新一次。根茎类秋海棠以观叶为主,每年春季切除老根、腐根,增加腐殖土,高温季节,早晚喷雾数次,防茎叶萎蔫。施肥时勿使肥液沾污嫩叶,夏秋季叶片生长旺盛期应加大盆距,避免叶片交叉拥挤,并及时摘除过密叶和老叶。冬季严格控制浇水,增加辅助光照。球根类秋海棠属浅根性植物,盆栽常用泥炭土或腐殖土,块茎发芽后栽植,宜浅栽。生长期若过于潮湿,会阻碍茎叶生长,引起块茎腐烂。球根类秋海棠茎叶柔嫩多汁,应于现蕾前设立支柱。花期正值初夏,要求荫蔽、喷雾和通风的凉爽环境。浇水不当,光线太强、气温过高会引起叶片边缘皱缩、花芽脱落,甚至块茎腐烂。露地花坛栽植应选择耐高温品种。入冬后将块茎挖起沙藏,两年更新一次。

病虫害防治 生长期粉蚧和蚜虫为害叶片、花蕾和新芽;卷叶蛾幼虫咬食花和叶,蓟马吸取叶片营养。粉蚧用40%氧化乐果喷杀。蚜虫、蓟马和卷叶蛾用10%除虫菊酯乳油防治。土壤湿度过大,根部易受线虫危害,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被害植株叶片呈绿白色,严重影响生长。晚间蛞蝓为害嫩叶,造成焦叶。除保持土壤稍干以外,可用二氯溴丙烷20%颗粒剂防治。秋海棠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斑点病、白粉病、灰霉病和茎腐病等,可用25%多菌灵防治。

园林应用 秋海棠在中国江南庭院中,常配置于
阴湿的墙角、沿阶处。矮生、多花的观花秋海棠,布置夏、秋花坛和草坪边缘。盆栽秋海棠常用以点缀客厅、橱窗或装点家庭窗台、阳台、茶几。装入优质艺术吊盆悬挂室内,别具一格。在欧美,取花、叶制作花篮或花束,是圣诞节馈赠亲朋的上品,在丹麦、挪威、美国和加拿大盛行。秋海棠的嫩茎可食,法国用其叶片做蔬菜、烧鱼或做汤料。天葵秋海棠的叶可作饮料。根茎含强心苷、黄酮类、甾醇和三萜类等成分,可药用。

英文

begon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