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百科

风景名胜区

2023-04-08

简介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环境优美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大型游览区。风景名胜区有时简称为风景区。一般认为,过去所谓风景游览区、风景旅游区、风景保护区、自然风景区、郊野风景区等相近的复合词可统称风景名胜区。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热爱山水,创造出不少有关的山水文化,探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因而,风景区得以保护、管理和利用,积极发挥其功能作用。风景区具有培育国土、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的重大作用,至于供游憩娱乐,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更是直接作用。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环境改善,所以现代的风景区正是三种效益齐备的地方。

中国风景区体系与网络已具一定的规模,至1994年为止,正式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和县级风景区有512处。

风景区在中国肇始于农耕与村落形成的时代,名山大川是其直接的萌芽形式。早在2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风俗中即有野游活动,称为“修禊”。稍后,在山水秀丽之地的建设活动和文人雅士流行一时的“高隐”现象,使骊山、嵩山、太湖、桂林、西湖等地风景区因而得到发展;公元前4世纪吴王夫差创建“消夏湾”即是利用湖、山等的生态效应供避暑的早期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活动逐渐融汇于风景区之中,使山水胜景更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现有的60多个著名风景区中,有四分之一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同时,因受宗教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宗教活动很盛的名山。隋、唐时期是风景区全面发展时期,不仅数量与类型增多,分布范围也大为扩展,内容更进一步充实完善,社会功能与作用更为加强。宋代,风景区的出现达到了极盛时期,全国的各州府纷纷建立“八景”,各地相继效仿,构成了当时中国的风景建设的高潮。今藏族习惯“耍林卡”,“林卡”就是村寨城邑附近的公共风景游乐地。

中国风景区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特征。第一,它融汇审美与生态价值于一体,所形成的游览对象是以山水自然环境为基础,逐步形成各具特点的风景区,它代表着一定地域的形象和魅力,常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或科学价值;第二,近年新发现并开辟的风景区不仅具有旅游条件及配套服务设施,而且自然山水的效应足以满足游览功能的需要,成为风景区有发展前途的组合;第三,它具有可靠与必要的经营管理体制。以上特点,使中国的风景区充满活力,并有协调发展的保障。

英文

scenic area and historic site